裴艳玲:梨园不老松的戏台传奇

裴艳玲:梨园不老松的戏台传奇

在北方戏曲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戏台春常在,人间不老松。这棵不老松说的正是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裴艳玲。这位年逾古稀的艺术家,至今仍能在舞台上完成高难度的旋子三百六绝技,用生命诠释着戏曲艺术的永恒魅力。

一、梆子声中的不老传奇

裴艳玲的戏曲人生始于河北梆子,成于京剧,又回归梆子。这种艺术血脉的交融,造就了她独特的表演风格。在河北梆子《钟馗》中,她饰演的钟馗既保留了梆子高亢激越的特点,又融入了京剧的程式美。当钟馗在雪夜中悲愤自刎时,裴艳玲的唱腔如裂帛般撕开夜幕,每个身段都带着苍劲的古意。

《宝莲灯》里的沉香一角,裴艳玲以女扮男装的飒爽英姿惊艳梨园。她独创的沉香步,将梆子的粗犷与京剧的细腻完美融合。在劈山救母的高潮戏中,连续二十四个鹞子翻身接大劈叉,至今仍是戏曲界的难度标杆。

梆子艺术的创新之路,裴艳玲走得既大胆又谨慎。她曾将传统剧目《南北合》改编成现代剧场版,在保留原剧精髓的同时,加入了多媒体舞台效果。这种创新不是颠覆,而是让传统艺术焕发新生。

二、文武双绝的舞台人生

在《武松》一剧中,裴艳玲的短打武生扮相堪称经典。酒醉景阳冈的踉跄步法,暗藏十八罗汉拳的招式;打虎时的三扑三跃,每个动作都带着雕塑般的美感。观众看到的不是程式化的表演,而是一个活生生的草莽英雄。

《夜奔》中的林冲最能体现裴艳玲的表演哲学。八分钟的独角戏,她通过眼神的明暗变化展现人物心理:望北斗时的希冀,忆妻儿时的温柔,奔梁山时的决绝。当唱到丈夫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时,戏院里总能听见此起彼伏的啜泣声。

对裴艳玲来说,传承不是简单的模仿。她培养弟子时强调七分传统三分己,要求学生在掌握程式的基础上注入个性。就像她教《兰陵王》时说的:面具下的表情,要透过身段让观众看见。

三、松柏常青的艺术密码

每天清晨五点,裴艳玲雷打不动地出现在练功房。七十岁那年,她重新编排《钟馗嫁妹》,为喷火绝技设计了新的呼吸方法。这种永不停歇的艺术追求,让她的表演始终保持着巅峰状态。

在戏曲现代化的浪潮中,裴艳玲坚持老戏新演的理念。她主持复排的《赵氏孤儿》,既保留了搜孤救孤的经典桥段,又用现代戏剧手法重构了程婴的内心世界。当大幕拉开,传统的水袖功与当代舞台灯光碰撞出惊人的艺术火花。

面对年轻观众,裴艳玲有独到的见解:不是年轻人不爱看戏,是我们没演到他们心里去。她主导的戏曲进校园活动,让学生们可以亲手触摸蟒袍的刺绣,体验勾脸的奇妙。这种沉浸式传播,让古老的戏曲艺术在新时代生根发芽。

戏台灯光下,裴艳玲的身影依然挺拔如松。从九岁登台至今,她把六十载光阴化作戏台上的万千气象。这不是简单的艺术长青,而是一个艺术家用生命与戏曲签订的永恒契约。当锣鼓声起,那抹松影仍在台上舞动,见证着传统艺术的生生不息。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