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人入戏文:历史暗探能否登上戏曲舞台?
不良人入戏文:历史暗探能否登上戏曲舞台?
坊间流传着一则趣闻:某地票友编排新戏,将唐代不良人缉拿江洋大盗的故事搬上舞台,却为戏名犯了难。这段插曲折射出一个有趣的文化命题——活跃在唐代市井的不良人,能否在戏曲舞台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一、夜行官差:被历史遗忘的暗影武士
唐代长安城暮鼓敲响时,坊门次第关闭,一群黑衣人在街角暗影中显出身形。他们腰间别着铁尺,靴筒藏着短刃,这就是令盗匪闻风丧胆的不良人。这个由县尉直接统辖的特务机构,成员多来自市井游侠,深谙黑白两道规矩。据《新唐书·百官志》记载,他们主执奸猾,常在夜间行动,故有不良人夜不收的别称。
与明清小说中脸谱化的捕快不同,真实的不良人更像游走在灰色地带的执法者。敦煌出土的《开元捕亡律》残卷显示,他们办案时可调动坊正、里长配合,必要时甚至能征调民夫围捕。这种介于官民之间的特殊身份,赋予他们独特的行事风格。
二、梨园春秋:传统戏曲里的缉凶密码
传统戏曲中不乏缉凶拿贼的精彩桥段,却未见不良人的身影。昆曲《十五贯》里追踪凶犯的况钟,京剧《四进士》中明察暗访的宋士杰,都带着文吏的书卷气。这或许与戏曲艺术的美学传统有关——士大夫阶层的清官形象更符合传统审美。
不过细究戏曲程式,仍能找到不良人的基因碎片。秦腔《游西湖》中神出鬼没的廖寅,川剧《打红台》里亦正亦邪的萧方,都带着市井豪侠的江湖气。这些角色的塑造手法,恰与不良人的生存智慧不谋而合。
三、名号之争:新编戏文的破局之道
今人若要将不良人故事搬上舞台,取名确有讲究。参照戏曲命名规律,或可借鉴《三岔口》《打渔杀家》等以场景命名的传统,取名《夜巡长安道》;亦可效法《海瑞罢官》《徐九经升官记》的官职命名法,拟作《不良帅》;更有突破者可取《追影记》《暗香劫》等意象化剧名。
某地方剧团新编武戏《铁尺游龙》便做了有益尝试。剧中主角手持唐制铁尺,在月夜长安的屋脊间飞檐走壁,既保留传统武打的写意之美,又融入现代悬疑叙事。这种古今交融的创作手法,或许能为历史暗探找到新的舞台生命。
历史长河中的不良人早已化作尘烟,但他们的传奇仍在勾栏瓦舍间若隐若现。当现代创作者揭开这段尘封往事,或许能在霓虹灯下的戏台上,为这些暗夜行者点亮一盏属于他们的灯火。毕竟在戏曲的平行时空里,没有什么故事不能重新开场。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