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识字的戏班人,怎么成了行家?

不识字的戏班人,怎么成了行家?

民国初年的天津卫码头,天还没亮透,几个灰布短打的汉子蹲在墙根下,对着张泛黄的戏单子发愁。今儿这出《挑滑车》,高宠的唱词是......为首的汉子挠着头,突然一拍大腿:管他呢,反正师父教的调子错不了!

这样的场景在旧时戏班子里司空见惯。梨园行里把不识字却能唱戏的角儿唤作活本子,这称呼里透着三分戏谑七分敬意。这些艺人虽不识字,却能把整本大戏的唱腔、身段、锣鼓点记得分毫不差,连个过门都不带错。

**一、口传心授的活典籍**

1905年,京城双庆班排演全本《牡丹亭》。班主请来落魄举人抄写剧本,结果发现戏班里能认全唱词的不过三两人。但这丝毫不妨碍演出,花旦李玉仙一字不识,却能精准把握杜丽娘的三百多句唱词,连良辰美景奈何天这般文绉绉的句子,都能唱出闺阁女儿的缠绵悱恻。

老艺人传艺讲究三传三不传:传腔调不传曲谱,传身段不传图谱,传戏文不传剧本。河北梆子名角裴艳玲回忆,师父教戏时总说:字儿是死的,腔儿是活的。这话道出了戏曲传承的精髓——用耳音记腔,用身体记戏。

**二、身段里的密码本**

在绍兴戏班子里,老辈人教戏有一套独门秘诀。他们用云手比划天,踏步示意地,每个动作都是活字典。武生张连奎能把《长坂坡》赵云的三十二个亮相动作串成口诀:一枪挑开生死路,两足踏破阴阳界......这些动作密码比文字更直观,更能在瞬间唤醒肌肉记忆。

山西蒲剧老艺人王秀兰曾透露,她们记戏文全靠搭扣子。把每段唱词的关键词编成顺口溜,比如红娘引路西厢去,张生跳墙会莺莺,两句话就能勾起整折《西厢记》的戏文。

**三、市井里的大学问**

天桥撂地的评剧艺人最懂观众心思。他们即兴编的水词虽不入流,却最接地气。《杨三姐告状》里那句六月里三伏好热的天,就是老艺人观察市井生活得来的灵感。这些不识字的艺人们,硬是把家长里短唱成了千古绝唱。

昆曲名丑华传浩总结得好:戏在肚里是死的,上了台就是活的。当年梅兰芳排《贵妃醉酒》,特意向不识字的琴师徐兰沅请教唱腔韵味。徐师傅说不出乐理,却能弹出珍珠落玉盘的意境,这就是活生生的戏曲智慧。

如今的戏曲学院里,年轻学员们捧着精装剧本,对着视频学身段。可老戏迷们常说,总觉着少了点人味儿。那些不识字的老艺人把戏文嚼碎了融进骨血,他们的戏里有烟火气,有人情味,这是再工整的曲谱也记不下的神韵。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