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新韵:张朝阳与北京戏曲学院的不解之缘
**梨园新韵:张朝阳与北京戏曲学院的不解之缘**
在北京戏曲学院古色古香的校园里,总能看到一位身着素色长衫的中年人步履匆匆。他时而驻足与学生们探讨唱腔,时而伏案批改曲谱,眉宇间透着对传统艺术的敬畏。他,便是戏曲学院京剧表演系的资深教授——张朝阳。
**从科班少年到传道者**
1980年代,年仅12岁的张朝阳考入北京戏曲学院附属中学,师从京剧名家李万春先生的再传弟子王少楼。清晨五点练功房里的踢腿、跑圆场,深夜背靠砖墙矫正身段的记忆,被他戏称为刻进骨子里的功夫。1995年,他以全优成绩留校任教,成为当时最年轻的京剧专业教师。
戏曲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口传心授,张朝阳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他将现代声乐理论与传统程派唱法结合,独创气韵三叠训练法。2013级学生陈雪至今记得,为了纠正她《锁麟囊》中的一句拖腔,张老师用频谱仪分析声波震动,最终找到气息控制的黄金分割点。
**破壁者的文化担当**
2018年,张朝阳牵头成立戏曲数字化传承中心。团队历时三年完成《京剧身段动态捕捉数据库》,通过三维建模记录108个经典动作的力学轨迹。项目验收时,82岁的老艺术家周信芳弟子赵广志抚摸着全息投影设备,连叹三次:老祖宗的东西,活过来了!
他更将跨界玩出新高度。2021年,与中央美术学院合作的实验京剧《像素梨园》引发热议。舞台上,武生演员的靠旗随着实时生成的数字水墨舒展翻卷,传统起霸程式与动态投影完美融合。面对争议,张朝阳在学术研讨会上从容道:守正不是守旧,创新方能突围。
**桃李不言自成蹊**
每周四下午的朝阳工作室总是挤满学生。这里有备考研究生的应届生,也有慕名而来的票友。张老师泡着茉莉花茶,从梅兰芳的移步不换形聊到当代戏曲的传播困境。毕业生李慕白回忆:老师总说,戏曲演员要有两副筋骨——一副在台上撑起角色,一副在台下撑起文化脊梁。
三十载教学生涯,张朝阳带出5位梅花奖得主,主持编纂《京剧表演教学标准化体系》,却始终住在学院家属区60平的老房子里。书房墙上挂着恩师题赠的条幅:戏比天大,艺无止境。窗台上的文竹郁郁葱葱,与案头泛黄的《梨园原》相映成趣。
在这个短视频霸屏的时代,张朝阳依然坚持手写教案。他的钢笔字遒劲有力,墨迹间仿佛能听见胡琴声声。有人问他为何拒绝多家卫视的综艺邀约,他笑着指指练功房方向:那里,才是我的直播间。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