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戏曲学院张洪安:传统艺术的深耕者与传承者
北京戏曲学院张洪安:传统艺术的深耕者与传承者
在红墙灰瓦的北京戏曲学院校园里,每当清晨的薄雾未散,总会有一个身影提着竹制水杯,穿过挂满戏服的走廊。这是戏曲表演系副主任张洪安教授的日常剪影。这位扎根梨园教育二十余载的艺术家,用他的双手托起了三代戏曲人的艺术梦想。
1983年,年仅17岁的张洪安以全优成绩考入北京戏曲学院京剧表演专业。在恩师李少春嫡传弟子王景春的指导下,他专工武生行当,每天凌晨五点雷打不动地出现在练功房。从云手山膀的基本功,到《挑滑车》《长坂坡》的武戏精髓,他的练功服在寒冬里都能拧出汗水。这段经历为他日后的艺术生涯打下坚实基础——1990年北京青年戏曲演员大赛上,他以一折《林冲夜奔》技惊四座,将八十斤重的靠旗舞得虎虎生风,最终摘得金奖桂冠。
在舞台巅峰期选择转身教学,张洪安有自己的考量。2001年,他带着让传统戏曲活在当下的信念重返母校。在形体训练课上,这位严肃的教授会突然脱下布鞋,光着脚示范鹞子翻身的要领。学生王雪至今记得:张老师的手指关节总是缠着胶布,那是他手把手纠正我们动作时被道具划伤的。
他开创的三维立体教学法打破了传统师徒口传心授的模式。通过动作分解图谱、戏曲身段动态捕捉系统,将抽象的戏曲程式转化为可视化教材。这套教材被全国28所艺术院校采用,让河北梆子、昆曲等不同剧种的学生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训练方式。
在非遗传承领域,张洪安带领团队走访华北百余个民间戏班,抢救性录制了367小时濒危剧种影像资料。2019年,由他主编的《京津冀戏曲脸谱集成》出版,这部收录了1428幅手绘脸谱的著作,被戏曲界誉为流动的博物馆。
戏曲不是博物馆里的古董,张洪安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他指导学生创作的实验京剧《数字钟馗》,将全息投影与传统脸谱结合,在乌镇戏剧节引发年轻观众的热烈反响。这种创新并未偏离传统内核——所有数字特效都严格遵循戏曲虚拟化表演的美学原则。
如今,年近花甲的张洪安依然保持着清晨巡课的习惯。他的教案本上密密麻麻记着每个学生的进步:小周圆场步稳了三分小李的枪花多了两个变化。对于这位把半生献给戏曲教育的艺术家来说,最好的作品或许正在练功房里挥汗如雨,在舞台上绽放光彩。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