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讲台写春秋——记北京戏曲学院教师臧文卿
三尺讲台写春秋——记北京戏曲学院教师臧文卿
推开北京戏曲学院排练厅的木门,总能看到一位身形清癯的女士站在水磨石地板上。臧文卿老师左手端着紫砂壶,右手捏着折扇,正给学生示范《牡丹亭》里杜丽娘的水袖动作。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进来,照见她鬓角微霜,却掩不住眼中流转的光华。
一、梨园世家的艺术基因
臧文卿出身于百年梨园世家,祖父臧玉山是民国时期红极一时的武生,父亲臧继云则是新中国首批戏曲改革先锋。家中老宅的博古架上,至今陈列着程砚秋先生题赠的折扇、梅兰芳用过的点翠头面,每件器物都镌刻着家族与戏曲的因缘。
七岁那年,臧文卿在父亲指导下第一次完整唱完《游园惊梦》。当她唱到原来姹紫嫣红开遍时,父亲突然泪流满面:这孩子把杜丽娘的魂儿都唱活了!从此,这个瘦小的身影开始跟随父亲穿梭于各大戏园后台,在胭脂水粉与檀板笙箫中浸染成长。
二、讲台上的艺术苦行僧
2005年调入北京戏曲学院后,臧文卿独创三维教学法:早晨六点的晨功课,她带着学生用山泉润嗓;午后的理论课,从《中原音韵》讲到现代剧场声学;入夜的排练厅,总能看到她手把手纠正学生云手的弧度。她常说:戏曲是活着的文物,既要守得住老规矩,也要接得上新时代。
去年校庆演出,臧文卿改编的《长生殿》让观众耳目一新。传统水袖与现代舞美光影交融,昆腔中糅入电子乐元素,谢幕时二十岁的杨贵妃与八十岁的唐明皇在多媒体幕墙上隔空对望,让无数年轻观众湿了眼眶。
三、戏比天大的薪火传承
在臧文卿的办公室里,常年备着喉糖和枇杷膏。三十载教学生涯,她的声带做过三次手术,却始终保持着每天两节课的授课强度。学生王若琳回忆:去年冬天老师高烧39度,裹着羽绒服还在给我们说戏,唱到'良辰美景奈何天'时,汗珠顺着假鬓往下淌。
如今,臧文卿的学生遍布海内外戏剧界。有人问及退休打算,她轻抚着父亲留下的老胡琴笑道:我这辈子就做两件事——把前辈的艺魂传下去,帮年轻人把新戏立起来。窗外玉兰树下,又传来新一届学生清亮的吊嗓声,仿佛在回应着这份跨越时空的承诺。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