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戏曲基本功那些常被误认为四功的技艺到底是什么?

【揭秘戏曲基本功】那些常被误认为四功的技艺到底是什么?

在长安大戏院的后台,一位年轻武生正对着镜子勾画脸谱,他的师父突然发问:昨日教你的四功可都记牢了?青年脱口而出:自然是唱、念、做、打。师父却摇头:那你且说说,为何有人总把胡琴、舞美这些算作四功?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恰是理解戏曲艺术精髓的关键所在。

一、正本清源:戏曲四功的本来面貌

戏曲界素有四功五法之说,其中四功特指演员必须掌握的四种基本技能。京剧大师梅兰芳在《舞台生活四十年》中强调:唱是灵魂,念是筋骨,做是血肉,打是锋芒。这四者构成了演员塑造人物的根基。

唱功要求演员既要字正腔圆,又要能根据人物性格调整音色。程砚秋的程派唱腔如泣如诉,正是通过独特的发声技巧展现人物悲情。念白看似简单,实则讲究千斤话白四两唱,周信芳的麒派念白就因充满金石之声而独树一帜。

做功涵盖身段、表情、眼神等细节处理。昆曲名家俞振飞在《太白醉写》中,单凭水袖翻飞和眼神流转,便将李白的醉态刻画得入木三分。打功则要刚柔并济,盖叫天在《十字坡》中的武打设计,既展现惊险又充满舞蹈美感。

二、四大误区:常被混淆的非四功元素

1.乐器伴奏:胡琴三弦虽重要,但属于乐队范畴。著名琴师徐兰沅曾说:琴声是绿叶,演员的唱才是红花。1958年《智取威虎山》首演时,琴师赵济羹的伴奏固然精妙,但主角童祥苓的演唱才是核心。

2.舞台美术:脸谱服饰是重要元素,但属于造型艺术。梅兰芳改良的古装头造型,必须通过他的身段表演才能焕发生命力。1950年代戏曲改革时,过分追求写实布景反而破坏了虚拟表演的美学原则。

3.剧本文学:关汉卿的元杂剧剧本堪称经典,但真正让窦娥形象立起来的是演员的唱做功夫。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剧本再优美,也需要演员用四功来呈现游园惊梦的意境。

4.导演调度:近代戏曲引入导演制后,导演的作用日益重要。但1959年荀慧生排演《红娘》时,所有舞台调度都必须建立在他扎实的四功基础上,导演只能辅助不能替代。

三、守正创新:传统技艺的当代传承

在影视特效横行的今天,上海京剧院青年演员傅希如仍坚持每天练功两小时。他说:吊嗓、压腿、走圆场,这些看似枯燥的训练,正是戏曲不可替代的魅力所在。2021年B站跨年晚会上,戏曲演员用四功演绎的《惊鸿》引发年轻观众刷屏,证明传统技艺依然具有强大生命力。

国家京剧院院长王勇指出:守住四功这个根本,戏曲创新才不会成为无根之木。当我们在欣赏水袖翩跹时,在喝彩武打精彩时,更要看到背后传承千年的艺术精髓。那些不属于四功的元素,恰如绿叶衬红花,共同构成中华戏曲的完整生态,但永远不能取代唱念做打这四大根基。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