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薪火三十载:记北京戏曲学院张雪梅老师的讲台人生
梨园薪火三十载:记北京戏曲学院张雪梅老师的讲台人生
北京戏曲学院排练厅的晨光里,总有个清瘦的身影比朝阳更早到来。张雪梅老师将保温杯轻轻放在褪了漆的八仙桌上,看着墙上梅兰芳先生的《贵妃醉酒》剧照微微出神,这是她三十年来雷打不动的晨课仪式。
一、从科班到讲台的蜕变
1998年的寒冬,中央戏曲学院练功房结着薄霜的青砖地面上,21岁的张雪梅正对着镜子反复推敲《锁麟囊》的身段。作为程派青衣的第七代传人,她将春秋亭那段经典唱腔打磨了整整137天,直到程砚秋先生嫡传弟子王吟秋先生轻轻点头。正是这份近乎苛刻的自我要求,让她在毕业汇报演出时以全优成绩留校任教。
2003年调入北京戏曲学院时,张雪梅的教案本上密密麻麻写着不同颜色的批注:红色是唱腔气口,蓝色是身段分解,绿色则是不同学生的个性分析。青年教师们常打趣:张老师的教案比剧本还厚三分。
二、三尺讲台上的艺术密码
同学们看好了,水袖不是甩出去的,是心里那口气带出去的。年过半百的张雪梅示范《霸王别姬》的剑舞时,依然能连续完成十二个鹞子翻身。她独创的情境浸入教学法,要求学生在学习《牡丹亭》前必须先临摹十幅古代园林画作,体会杜丽娘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的心境。
2019级京剧表演班的李想记得,为排演《穆桂英挂帅》,张老师带着全班在昌平虎峪实地采风。寒冬腊月里,五十多岁的她亲自示范趟马动作,军旗在朔风中猎猎作响,学生们突然读懂了何为桃花马上威风凛凛。
三、薪火相传的守正创新
张雪梅的书架上摆着泛黄的《梨园原》与崭新的VR眼镜。2021年,她主持的京剧数字活化工程将《四郎探母》传统戏台与全息投影结合,让铁镜公主的旗装在水幕中若隐若现。这个项目在巴黎中国戏曲周展出时,法国观众惊叹:东方戏剧的魔法穿越了时空。
每周四晚上的戏曲沙龙,张老师总会带着学生们围炉夜话。青花瓷盏里的茉莉香片氤氲着,从谭鑫培的云遮月唱法聊到当代戏曲的电影化表达,窗外的海棠花听了三十个春秋,见证着传统艺术如何在年轻血脉中焕发新生。
夕阳将排练厅的木地板染成琥珀色时,张雪梅轻轻拂去戏服上的浮尘。那些在《定军山》锣鼓点中成长起来的学生们渐渐明白,老师三十年来守候的不仅是三尺讲台,更是一座联通古今的艺术桥梁。当年轻的面庞在镜前描画着凤眼云鬓,张雪梅知道,戏曲的春天永远在下一个亮相里。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