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新韵:走近北戏名师张君霞的艺术人生

【梨园新韵:走近北戏名师张君霞的艺术人生】

推开北京戏曲学院红漆斑驳的排练厅木门,总能看见一位绾着低髻的女士在指导身段。学生们围成半圆,看她示范时眼波流转间,仿佛穿越时空的杜丽娘正在游园惊梦。这便是国家一级演员、北戏戏曲表演系教授张君霞的日常剪影。

一袭素色练功服,两鬓隐现银丝,这位年逾半百的艺术家身上仍保持着闺门旦特有的端庄。1988年,梳着两条麻花辫的张君霞背着铺盖卷走进北方昆曲剧院,那时她刚从中国戏曲学院毕业,青涩得连水袖都甩不利索。师父总说我的眼神像蒙着层纱,她回忆学艺岁月时,手指无意识地抚过案头泛黄的《牡丹亭》曲谱,为练'眼随指动'这基本功,寒冬腊月对着烛火练眼神,睫毛结了霜都不知觉。

转行执教纯属偶然。2003年非典期间剧场停摆,她应邀到北戏代课。当看到学生们用手机播放《游园》选段跟学时,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让她萌生新念。次年正式调入北戏后,她首创情境化教学法,把排练厅布置成牡丹亭景,让学生在实景中揣摩角色。现在的孩子生活在短视频时代,得先让他们触摸到戏曲的温度。

在张君霞的教案本里,工尺谱旁常缀满荧光笔标记。为让00后理解古典唱腔,她把昆曲水磨调改编成流行音乐的和声结构。去年编创的《新·长生殿》融入现代舞元素,谢幕时年轻观众起立鼓掌长达七分钟。传统不是标本,要让老戏活在当下人的心跳里。说这话时,她正在修补杨贵妃的点翠头面,镊子尖在晨光中微微发颤。

如今每逢周末,张君霞仍坚持到湖广会馆义演。去年深秋演出《玉簪记》,她特意保留陈妙常初见潘必正时那个传承自梅兰芳的羞目动作。台侧观摩的学生注意到,老师转身拭泪时,练功服后襟还沾着给住院学生熬汤时溅上的油渍。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