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悲歌:戏曲中的不如意有何门道?

梨园悲歌:戏曲中的不如意有何门道?

中国戏台上有这样一类戏码:台上人哭得肝肠寸断,台下客听得涕泗横流。这些让人揪心的故事在梨园行里可有个讲究,老辈艺人管这叫苦水戏。

**一、人生八苦入戏文**

戏曲里的苦情戏,讲究十出九悲。元杂剧《窦娥冤》里六月飞雪的奇冤,《琵琶记》中赵五娘咽糠养亲的辛酸,这些故事总能戳中看客心窝子。昆曲名家俞振飞曾说:台上哭得真,台下才信得深,青衣的水袖要甩出千钧重,老生的髯口得抖出万般愁。

**二、苦中作戏有讲究**

梨园行把苦情戏分作三六九等。最上乘的叫悲而不伤,比如《白蛇传》里白素贞被镇雷峰塔,那份痴情看得人心疼;次一等的唤作苦中带涩,像《锁麟囊》里薛湘灵从富家千金沦落为仆,世事无常的况味尽在其中;最末流的叫嚎丧戏,单靠扯着嗓子干嚎,老戏迷最看不上这种。

**三、苦尽甘来方圆满**

戏班子深谙观众心理,《牡丹亭》里杜丽娘能死而复生,《碧玉簪》中李秀英终得沉冤昭雪。这种苦尽甘来的套路,暗合了老百姓善恶有报的朴素愿望。京剧大师梅兰芳改编《生死恨》时,特意在韩玉娘临终前安排夫妻重逢,就是要给苦戏留个念想。

戏台上的苦情戏,实则是人生的镜子。当年程砚秋唱《荒山泪》,台下坐着的老太太们边抹眼泪边念叨:这不就是我家那口子被抓壮丁的事么?好的苦情戏,哭过之后能咂摸出生活的回甘,这才是戏曲最妙的滋味。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