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戏曲学院张璐:梨园新蕊吐芳华
北京戏曲学院张璐:梨园新蕊吐芳华
在长安大戏院的后台,张璐正在为学生们勾画京剧《贵妃醉酒》的妆容。纤长的毛笔蘸取胭脂,在年轻演员的面庞上细细勾勒,这一笔要似有还无,方能显出杨妃的醉态。柔和的嗓音带着特有的戏曲韵味,镜中逐渐浮现出古典美人的轮廓。这位北京戏曲学院最年轻的正教授,正在用三十载艺术积淀为传统戏曲注入新的生命力。
一、红氍毹上绽芳华
1985年,刚考入中国戏曲学院的张璐不会想到,当年那个在练功房压腿到偷偷抹泪的青衣学员,三十年后会成为戏曲教育的中坚力量。清晨五点的晨功,深夜的剧本研读,戏校七年的淬炼让她深谙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真谛。1992年毕业汇报演出中,她饰演的杜丽娘以幽咽婉转似梅派,清丽脱俗有张韵的独特风格,在戏曲界崭露头角。
二、三尺讲台传薪火
2001年,张璐放弃院团优渥待遇,选择回归母校执教。在形体训练课上,她独创的意象教学法将传统程式与现代舞蹈相融合。学生们至今记得她示范水袖功时的场景:八尺素绢忽如流云漫卷,转瞬化作惊涛拍岸,袖法即心法,要赋予绸缎生命的律动。这种将抽象意境具象化的教学方式,让年轻学子更快领悟戏曲表演精髓。
三、守正创新谱华章
2018年,张璐主持的戏曲数字影像工程引发业界关注。项目组运用3D动态捕捉技术,将濒临失传的跷功等绝技进行数字化保存。在实验剧场,她指导的跨界实验剧《游园·今梦》将昆曲水磨调与电子音乐融合,LED屏上泼墨山水随唱腔流淌,传统程式与现代科技碰撞出惊艳火花。有评论称:这不是简单的形式创新,而是让古典美学找到当代共鸣。
四、薪火相传育新苗
每周四下午的璐茗轩总是座无虚席。这个由张璐发起的戏曲沙龙,既有耄耋之年的老艺术家传授绝活,也有00后学生展示自创戏歌。去年毕业的梅派新秀陈雨桐回忆:张老师总说'老戏要新唱',她教我们《霸王别姬》,不仅要揣摩虞姬的忠贞,更要思考现代女性如何保持精神独立。这种古今对话的教学理念,让古老艺术焕发青春光彩。
在刚刚落幕的全国戏曲教学研讨会上,张璐的专题报告引发热烈反响。当被问及传承秘诀,她轻抚案头那方陪伴二十年的醒木:戏曲教育不是复制古董,而是要让传统活在当下。我们既是守墓人,更要做种树者。窗外,玉兰初绽,戏韵悠长,这位梨园园丁仍在续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戏曲传奇。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