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戏曲演员摘下面具:不贴片子的他们美在何处?
当戏曲演员摘下面具:不贴片子的他们美在何处?
舞台大幕拉开的刹那,观众席总会有几声惊叹——那些不施浓墨重彩、不贴片子头面的戏曲演员,竟能比传统装扮更动人心魄。在杭州小百花越剧团的实验剧场里,身着素色长衫的茅威涛将折扇啪地抖开,眼波流转间,一个活脱脱的民国书生跃然台上。这种返璞归真的演绎,正在悄然改写人们对戏曲演员的固有认知。
一、被遮蔽的真容
传统戏曲的装扮体系堪称精密的视觉密码:旦角额前贴的七片鬓发暗合北斗七星,水纱包裹的假髻藏着身份地位的隐喻。这套沿袭百年的面子工程,让演员的面部轮廓在层层包裹中变得模糊。上海京剧院老艺人曾打趣:贴完片子画完妆,亲娘都认不出自家闺女。
在程式化装扮的庇护下,演员只需调动眉眼传情。但这也形成某种惰性:杭州越剧院青年演员陈丽君发现,当摘掉水鬓、卸下头饰,她必须调动整张脸的表情肌来传递情绪,就像突然被剥去盔甲的战士,每个表情都赤裸裸地暴露在观众面前。
二、素面登场的勇气
2019年北京人艺版《牡丹亭》大胆启用素颜造型,柳梦梅一袭白衣,杜丽娘青丝垂肩。导演郭小男说:我们要让观众看清演员眉间的春愁,眼角的泪光。这种处理意外放大了戏曲的写意之美——当水袖翻飞时,演员脖颈的颤动都成为情感的放大器。
素面表演对演员提出严苛要求。昆曲名旦沈昳丽透露,不贴片子后,头部的微小晃动都会破坏画面美感,就像顶着碗水练功,每个转身都要精准到毫米。但正是这种约束,让演员重新找回对身体的掌控,上海戏剧学院形体教授发现,解放头部的学生明显提升了身段的表现力。
三、破茧成蝶的美学革命
这种变革背后是代际审美的更迭。95后观众更青睐《新龙门客栈》里陈丽君不戴盔头、马尾高束的贾廷形象,认为能看清演员下颌线起伏的表演更有生命力。大数据显示,短视频平台上戏曲素颜话题播放量突破3亿次,年轻人用破碎感骨相美等新词汇重新定义传统美学。
在河南豫剧院,《程婴救孤》去除了繁复头饰,程婴斑白的鬓角与皱纹成为最佳化妆。老戏迷起初哗然,但看到演员颤抖的嘴角带动面部每道纹路时,突然读懂了十六年熬煎的分量。这种真实可触的感染力,正是戏曲走进现代生活的密钥。
当最后一缕水纱解开,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演员的本真面容,更是传统艺术挣脱形式桎梏的勇气。在苏州昆剧院后台,正在卸妆的俞玖林指着镜中的自己说:这张脸或许不够'标准',但每道皱纹里都住着杜丽娘的惊梦。这或许就是戏曲最美的样子——既有程式之魂,又见生命之本。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