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深处觅京韵:那些年传唱的老戏腔
胡同深处觅京韵:那些年传唱的老戏腔
前门城楼的琉璃瓦映着斜阳,胡同口的槐树下飘来一阵苍劲的唱腔。老北京人端着搪瓷缸子,闭着眼跟着收音机里的调门打拍子。这些流淌在青砖灰瓦间的旋律,藏着四九城最地道的韵味。
**一、皮黄声里说兴亡**
八大京剧名段中,《空城计》的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最见功夫。须生泰斗马连良每唱至此,必以云手轻捋髯口,将诸葛亮的从容气度化入迂回的西皮慢板。而梅派传人张君秋演绎的《贵妃醉酒》,把海岛冰轮初转腾唱得九曲回肠,每个甩腔都带着醉态里的凄婉。
**二、市井巷陌有清音**
老北京茶馆里的八角鼓至今响着单弦牌子曲的调调。七十年前,曹宝禄抱着三弦在劝业场说唱《风雨归舟》,把码头挑夫的吆喝声都揉进曲牌里。评书大家连阔如说《东汉演义》时,冷不丁来段怯大鼓,沙哑的嗓音惊得茶客忘了续水。
**三、戏匣子里的集体记忆**
1958年生产的牡丹牌收音机,旋钮调到990千赫,准能听见新凤霞的《花为媒》。春季里风吹万物生的俏皮劲儿,让胡同大妞们边纳鞋底边学唱。那年月戏校学生练《赤桑镇》,对着胡同墙根吊嗓子,惊得槐树上的家雀扑棱棱乱飞。
**四、百年戏楼活化石**
正乙祠戏楼穹顶下,程派青衣李世济一段《锁麟囊》的春秋亭外,让褪色的描金彩绘都鲜活起来。湖广会馆重修那日,老票友们摸着修复的万字纹栏杆,说当年谭鑫培在此唱《定军山》,刀花耍得满台生风。
暮色中的广和楼亮起灯笼,戏台两侧出将入相的帘子轻轻晃动。这些流淌了百年的旋律,在手机铃声与汽车鸣笛的缝隙里,依然倔强地唱着这座城的魂。当年轻人在livehouse追寻国潮时,或许该去大栅栏的老戏园子坐坐,听听真正的京城血脉如何在丝竹锣鼓间跳动。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