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戏韵:探秘河南六大传统戏曲瑰宝
**中原戏韵:探秘河南六大传统戏曲瑰宝**
河南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戏曲文化底蕴深厚。这片土地孕育的剧种或高亢激越,或婉转悠长,用独特的方言韵律讲述着中原故事。以下六个剧种,构成了河南戏曲的璀璨星空。
**一、豫剧:黄河岸边的梆子声**
在开封朱仙镇的木版年画作坊旁,老艺人至今仍传唱着豫剧最早的祥符调。这个发源于明代梆子腔的剧种,凭借《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等剧目火遍全国。20世纪50年代,常香玉带着《拷红》进京演出,一句尊姑娘稳坐在绣楼以上的拖腔,让京城观众见识了河南梆子的穿透力。如今豫剧在创新中发展,现代戏《焦裕禄》中融入交响乐的梆子声,正演绎着新时代的中原气韵。
**二、曲剧:踩着高跷唱故事**
1926年的洛阳关林庙会上,朱万明等人卸下高跷腿子登台表演,这一拆腿之举竟催生出河南第二大剧种。曲剧特有的[阳调][书韵]等曲牌,最适合演绎《陈三两》《风雪配》等悲欢离合。去年在汝州乡村戏台,笔者亲见老艺人用三弦奏出大起板,观众随着哭书韵的旋律抹泪,这种直击人心的感染力,正是曲剧传承百年的密码。
**三、越调:楚风汉韵的活化石**
诸葛亮在河南戏曲中有两张面孔——除了豫剧的唐喜成,越调大师申凤梅塑造的孔明更显苍劲。这个起源于春秋时期越人之歌的剧种,保留着罕见的九腔十八调。在周口项城的袁氏故居,笔者曾见民间戏班表演《收姜维》,老生用鼻腔共鸣发出的哎——呀拖腔,带着明显的楚地韵味,令人恍若穿越时空。
**四、大平调:濮阳古城的武戏传奇**
在濮阳东北庄杂技之乡,大平调与武术向来不分家。这个有着500年历史的剧种,武戏表演保留着真刀真枪的传统。去年农历二月二,滑县道口火神庙会上,县剧团连演三天《下燕京》,演员在方寸戏台上耍三节棍、打绳镖,配合着大铙大镲的铿锵之声,将赵匡胤千里送京娘的故事演绎得惊心动魄。
**五、怀梆:太行山下的老怀调**
焦作沁阳的朱载堉纪念馆里,陈列着明代工尺谱手抄本《怀梆曲牌辑录》。这个用太行山方言演唱的剧种,唱腔中保留着大量入声字。去年霜降,在济源王屋山下的五龙口镇,笔者偶遇民间戏班唱《反西京》,老生用炸腮音吼出的王莽贼呀——,震得古戏楼梁柱嗡嗡作响,尽显怀梆粗犷本色。
**六、宛梆:独一无二的花腔梆子**
在南阳内乡县衙的古戏楼上,宛梆剧团仍保持着用真嗓吐字、假嗓甩腔的绝技。这个被称为河南梆子活化石的剧种,女声唱腔尾音如云雀钻天。今年清明,笔者在西峡屈原岗听《打金枝》,旦角一句后宫里走来了——的讴腔,竟在十秒内连翻三个八度,引得满场观众拍腿叫好,这般绝活堪称戏曲界的海豚音。
从豫东平原到伏牛深山,这些扎根乡土的剧种如同黄河故道上的老槐树,在时代风雨中倔强生长。当年轻演员开始用短视频传播戏曲手势舞,当梆子声融入电子音乐登上音乐节舞台,河南戏曲正在传统与现代的交响中,续写着新的传奇。
(配图建议:豫剧演员勾脸特写/曲剧三弦演奏场景/宛梆女演员练功照)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