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韵千年:中国戏曲的百花园里藏着多少奇珍异宝?
戏韵千年:中国戏曲的百花园里藏着多少奇珍异宝?
江南水乡的茶馆里,吴侬软语吟唱着才子佳人的故事;黄土高原的戏台上,一声秦腔震得山塬簌簌作响;岭南古村的祠堂前,红船子弟踏着粤韵耍着南派武功。中国戏曲这方沃土,孕育出三百余个剧种,每个剧种都是中华文明基因库里的活化石。它们或婉约或豪放,或古朴或灵动,共同编织出华夏大地上最绚丽的文化锦绣。
一、水磨腔里见乾坤
明代文人张岱在《陶庵梦忆》中记载:夜半月出,万籁俱寂,忽闻隔水度曲,声如游丝,随风袅袅。这描述的正是昆曲的水磨腔。发源于苏州昆山的昆曲,讲究一字之长,延至数息,将汉语的四声阴阳融入曲牌,创造出声转于吻,玲玲如振玉的独特韵律。当《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在游园时唱起原来姹紫嫣红开遍,六百年前的文人雅趣便穿越时空扑面而来。
与昆曲的雅致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诞生于汴京的豫剧。河南梆子的高亢激越里,藏着中原大地的千年沧桑。老艺人常说河南梆子不用听,离着三里吼一声,这看似粗犷的艺术形式,却把《穆桂英挂帅》的巾帼豪气演绎得荡气回肠。豫剧特有的炸音技巧,能将悲愤之情化作穿云裂石的声浪,让观众在剧场里真切感受到黄河奔涌般的生命力量。
二、南北声腔竞风流
当梅兰芳在北平打磨京剧的唱念做打时,千里之外的上海滩,袁雪芬正带领越剧进行着新越剧运动。这个由男子小歌班发展而来的剧种,在女班时期完成了华丽转身。越剧演员用真声演唱的尺调腔,如春水般温润清丽,《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十八相送的缠绵悱恻,将江南女子的灵秀聪慧展现得淋漓尽致。戏服上的苏绣随着水袖翻飞,仿佛带起阵阵荷香。
而在闽南地区,歌仔戏的七字调正在诉说着海峡两岸的血脉相连。这个发源于漳州锦歌的剧种,随着先民渡海在台湾生根发芽,又带着《陈三五娘》的故事回到故土。独特的哭调唱腔,把离乡背井的愁绪化作如泣如诉的旋律,当戏台上响起思想起的曲牌,多少游子已在台下潸然泪下。
三、活态传承中的变与不变
川剧艺人常说不疯魔不成活,这句话在《白蛇传》的变脸绝活中得到完美诠释。青蛇与法海斗法的瞬间,演员能在转身之际变换十余张脸谱,将内心激战外化为视觉奇观。这项源自明代抹暴眼的技艺,至今仍在不断进化,现代川剧甚至创造出了回脸吹脸等新技法,让古老艺术焕发新生。
在广东佛山,粤剧红船弟子后人们正在复排《六国大封相》。这出展现南派武功的经典剧目,要求演员在踩跷(穿着特制高靴)的同时完成翻打跌扑。年轻武生们汗湿重衫的排练场景,与百年前红船漂泊珠三角演出的画面重叠。当大锣大钹再次敲响,醒狮堂鼓应和而起,岭南文化的精气神便在铿锵乐声中薪火相传。
从皇城根下的京剧戏楼到藏地雪原的藏戏面具,从东北二人转的手绢绝活到云南关索戏的傩舞遗风,中国戏曲就像一条奔腾不息的文化长河。三百多个剧种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依然在田间地头、都市剧场鲜活跳动的文化脉搏。当90后京剧老生王珮瑜用直播普及余派唱腔,当00后昆曲演员蒋珂在综艺舞台重现《长生殿》,我们欣喜地看到,这株千年古树正在萌发新芽,继续讲述着属于中国人的生命故事。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