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新蕊初绽放:北京戏曲学院青年翘楚张真源侧记

梨园新蕊初绽放:北京戏曲学院青年翘楚张真源侧记

暮春时节的练功房,晨光透过雕花木窗斜斜洒落。身着素白水衣的少年手持云帚,足尖轻点青砖地面,转身时袍袖翻飞如白鹤展翅。海岛冰轮初转腾——清亮的唱腔惊起檐下栖鸟,余音在晨雾中久久回荡。这个把京剧《贵妃醉酒》演绎得灵气逼人的年轻人,正是北京戏曲学院表演系四年级学生张真源。

一、氍毹之上的破茧之路

张真源的戏曲启蒙始于六岁。在重庆老茶馆的戏台前,川剧变脸艺人喷出的火焰点燃了他眼中的星芒。十二岁北上求学,在戏曲附中经历了倒仓的煎熬期,每天清晨五点半雷打不动地吊嗓练功,生生将原本清亮的童嗓磨砺出金石之音。2019年考入北京戏曲学院表演系时,他已是能完整演绎《四郎探母》中杨延辉的全堂八角鼓少年。

在学院一棵菜精神的滋养下,张真源展现出惊人的艺术天赋。2021年参与新编历史剧《长安月》创排,他将传统西皮二黄唱腔与现代肢体剧结合,塑造的波斯王子形象令人耳目一新。系主任王教授评价其表演:既有程式化的筋骨,又饱含人性的温度,这种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实属难得。

二、传统与现代的对话者

在短视频平台拥有百万粉丝的张真源,常被问及如何平衡传统戏曲与流行文化。他的抖音账号源声工坊里,既有《牡丹亭》水袖功教学,也有将京剧韵白融入说唱的实验作品。去年中秋晚会,他与电子音乐人合作的《霓裳新曲》引发热议,数字敦煌壁画背景中,他踩着电子节拍唱起南梆子,弹幕瞬间刷满次元壁碎裂。

这种跨界尝试并非心血来潮。作为戏曲学院数字媒体艺术双学位获得者,张真源在毕业论文中系统梳理了AR技术赋能戏曲传播的路径。他与团队开发的戏宇宙APP,运用动作捕捉技术让用户体验虚拟扮戏,上线三个月注册用户突破50万。

三、守正创新的传承者

今年清明,张真源带着自编的《梨园弟子》回到母校重庆艺校。舞台上,他同时饰演学戏少年与老年名角,通过时空对话展现戏曲人的坚守。谢幕时,他带领全场观众齐诵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很多孩子眼中闪着泪光。这场公益演出网络点击量破千万,人民日报官微转发时配文:让传统活在当下,青春自有答案。

如今已保送本院研究生的张真源,每周仍坚持到附中带师弟妹练早功。清晨的霞光里,他示范鹞子翻身时的身影,与十年前那个在茶馆看戏的孩童重叠。当有人问起未来规划,这个23岁的青年笑眼弯弯:我想做戏曲的摆渡人,让更多人看见传统的星辰大海。晨风掠过练功房檐角的铜铃,叮咚声里,又一代梨园传人的故事正在续写。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