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深处育新枝:张元奇的戏曲人生

梨园深处育新枝:张元奇的戏曲人生

在长安大戏院后台的化妆镜前,张元奇手持油彩笔的手忽然悬在半空。镜中浮现出三十年前初入北京戏曲学院时的青涩面庞,那时他尚不知晓,自己将用半生时光在戏曲教育的土壤里播种耕耘。如今,当卸去舞台妆的学生们唤他张先生时,眼角细密的纹路里藏着的不仅是岁月,更是桃李满天下的欣慰。

一、戏台春秋:从红氍毹到讲台

张元奇幼时家住北京前门胡同,推开窗就能听见隔壁京剧团练功的锣鼓声。九岁那年,他踩着积雪溜进剧团练功房,被正在排《四郎探母》的老生演员发现。老艺人看他身段挺拔,当场教他走个圆场,谁料这孩子在覆着薄冰的青砖地上竟走出虎虎生风的气势。这个场景,冥冥中注定了张元奇与戏曲的不解之缘。

考入北京戏曲学院表演系后,张元奇专工老生。每天清晨五点,他总在练功房外的玉兰树下吊嗓子,寒暑不辍。1992年毕业汇报演出《定军山》,他饰演的黄忠在这一封书信来得巧的唱段中,一个朝天蹬足足定格十秒,赢得满堂喝彩。正当众人以为这颗新星将闪耀舞台时,他却选择留校任教,这个决定让不少同行扼腕叹息。

二、传道授业:薪火相传的艺术密码

张元奇的教学笔记里藏着戏曲教育的密码。在唱念做打四功之外,他独创观、悟、化三字诀:观前辈录像要看出门道,悟角色精髓要入得去出得来,化程式动作为个性表达。2008级学生李慕白记得,为排《文昭关》,张先生带他们到故宫箭亭,在暮色中体会伍子胥夜走荒郊的苍凉心境。

在数字化教学席卷校园时,张元奇坚持口传心授的传统。他常说:戏曲是活态艺术,就像熬中药,必须文火慢炖。疫情期间,他戴着老花镜研究直播设备,把书房改成云课堂。当学生们透过屏幕看见老师家中的戏曲人物泥塑、泛黄的工尺谱手抄本时,忽然明白了何为戏比天大。

三、守正创新:戏曲教育的破与立

面对传统戏曲的现代转型,张元奇展现出惊人的开放姿态。他牵头组建跨专业教学团队,将AR技术引入身段教学。在实验剧《数字牡丹亭》中,杜丽娘的水袖与全息投影交织,既保留昆曲韵味,又构建出梦幻的视觉空间。这种创新不是颠覆,而是他所说的老树新枝。

2019年,张元奇策划的戏曲工作坊走进798艺术区。年轻观众们惊讶地发现,京剧髯口能与现代舞结合,武戏把子功可以转化为肢体戏剧语言。这种跨界不是迎合,而是他三十年来对戏曲DNA的深刻理解——真正的传统从不怕时代的碰撞。

如今,年近花甲的张元奇依然保持着清晨吊嗓的习惯。当第一缕阳光掠过教学楼的飞檐,他带着学生们在练功房重复着千百年来的程式动作。这些年轻的面孔中,或许正孕育着下个时代的戏曲大师。张元奇常说:我们不是传统的守墓人,而是要把火种递给后来者。在戏曲教育的漫漫长路上,这位梨园园丁仍在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传承故事。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