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新秀张一凡:三尺戏台写春秋

梨园新秀张一凡:三尺戏台写春秋

晨光熹微,北京戏曲学院练功房里总能看到一个清瘦的身影。水袖翻飞间,张一凡正在练习《牡丹亭》的经典身段,贴墙的镜面映出她专注的眉眼。这位青年教师在戏曲教育领域已耕耘十余载,以独特的教学理念培养出多位梅花奖得主,成为业界公认的青年戏曲教育家。

一、从科班到讲台的艺术蜕变

1995年,年仅12岁的张一凡考入中国戏曲学院附中。在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维康的指导下,她每天清晨五点就开始练嗓,寒冬腊月里裹着军大衣在操场吊嗓的场景,至今仍是同窗们津津乐道的回忆。2003年以专业第一的成绩保送北京戏曲学院表演系后,她开始系统研究戏曲程式化表演的现代转化课题。

2010年留校任教时,张一凡发现传统口传心授的教学模式难以适应新时代需求。她首创三维立体教学法,将VR技术引入身段教学,开发出《戏曲虚拟排练系统》,使学生能直观看到每个动作的肌肉发力轨迹。这套创新教具获得国家艺术基金重点项目支持,现已在全国28所艺术院校推广。

二、教学相长的艺术求索

在《戏曲角色创造》课堂上,张一凡常带着学生玩人物画像游戏。她会突然抛出问题:如果杜丽娘穿越到现代,她会选择什么职业?这种启发式教学打破程式桎梏,引导学生建立角色立体认知。其主编的《戏曲表演心理建构》教材,被学界誉为打通传统程式与现代表演理论的桥梁。

疫情期间,她带领团队打造云上练功房在线平台,运用运动捕捉技术记录老艺术家表演数据,构建起包含3.7万个戏曲动作的数字资源库。这项创新不仅保障了线上教学质量,更开创了戏曲非遗数字化保护新模式。

三、守正创新的艺术坚守

张一凡始终认为:创新不是颠覆,而是让传统长出新的枝桠。在复排《白蛇传》时,她大胆引入全息投影技术,用光影重构水漫金山的经典场景。当3D水幕从天而降包裹整个舞台时,老戏迷们惊叹:这才是属于这个时代的戏曲美学!

如今,由她发起的戏曲进校园项目已覆盖全国136所中小学。看着孩子们在体验课上认真模仿兰花指的模样,张一凡眼中闪着光:每个时代都需要自己的角儿,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让戏曲的种子在年轻土壤里继续生长。

长安大戏院的夜场演出即将开场,张一凡正在后台为学生整理头面。镜中倒映着穿梭的身影,仿佛时光在此重叠——那个在练功房挥汗如雨的小女孩,此刻正将戏曲的火种传递给新一代。这或许就是艺术传承最美的模样:在坚守中创新,在传承中新生。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