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新韵谱华章:记北京戏曲学院张效铭教授

梨园新韵谱华章:记北京戏曲学院张效铭教授

在长安大戏院的侧幕条旁,总能见到一位身着藏青长衫的身影。每当台上的年轻演员完成一段高难度的僵尸倒,他便在幕布后微微颔首,眼中闪烁着欣慰的光芒。这位默默守护着传统戏曲薪火的人,正是北京戏曲学院表演系主任张效铭。

一、氍毹春秋四十载

张效铭与戏曲的缘分始于胡同深处。六岁那年,他在西四牌楼偶遇京剧票房,老生演员高亢的一轮明月穿透薄雾,在他幼小的心灵种下艺术的种子。十二岁考入中国戏曲学院附中,每天五点半雷打不动地到陶然亭公园喊嗓,寒冬腊月里呵出的白气常与晨雾交融。

1987年,张效铭以全优成绩留校任教。他独创的情境代入法打破程式化教学桎梏,要求学生在《四郎探母》排练前研读宋史,在《游园惊梦》开排前临摹古画。这种功夫在戏外的理念,培养出李艳秋、王振宇等新生代名角。

二、守正创新两相宜

在张效铭的办公室,明代昆曲工尺谱与VR动作捕捉设备和谐共处。2019年,他主持的数字戏曲档案库项目,将2300余个传统身段数字化建模。当78岁的武生名家王少楼通过动作捕捉重现鹞子翻身时,在场的研究生们惊叹:原来这才是正宗的范儿!

2021年京剧节上,张效铭编导的《量子长生殿》引发热议。这部实验剧在保留水磨调精髓的同时,用全息投影重构了霓裳羽衣的仙姿。老戏迷王大爷看完后感慨:杨贵妃的云肩会发光,可那眼神还是梅派的味道。

三、桃李无言自成蹊

每周三下午的教师休息室,总能看到张效铭为年轻教师开小灶。他手把手教青年教师读剧本:《霸王别姬》这段二六板,要品出项羽英雄末路时,那声'哎呀'里的三层哽咽。今年教师节,毕业生们送来幅九畹滋兰的匾额,九百九十九朵兰花样式的剪纸,暗合他三十三年教龄培育的弟子数。

在戏曲教育这片沃土上,张效铭既是深耕不辍的老农,又是勇于开拓的先行者。他常说:传统不是死去的标本,而是活着的生命。当暮色笼罩练功房,隐约还能听见他指导学生唱《文昭关》的声响:一轮明月照窗前,愁人心中似箭穿...那声音穿过雕花窗棂,融入京城绵长的文化记忆里。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