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玉:在梨园深处种春天

张小玉:在梨园深处种春天

北京戏曲学院实验剧场后台,油彩的沉香与茉莉花茶的气息交织成一张无形的网。张小玉对镜勾完最后一笔眉梢,指尖在凤冠的流苏上轻轻一抚,珠翠相击的脆响惊醒了午后的阳光。这个动作她重复了三十七年,从垂髫稚子到戏曲学院最年轻的特聘教授,戏台上的光阴都凝在了那抹绯红的眼尾。

一、戏脉相承:从胡同深处走出的梨园新苗

大栅栏的青砖灰瓦记得那个总趴在戏园子窗棂上的小身影。六岁的张小玉踩着胡同里的积雪,把母亲织的毛线手套垫在砖墙上,只为看清后台演员勒头吊眉的模样。京剧名净孟广禄有次下场时撞见这个冻得通红的小丫头,笑着把半块烤白薯塞进她手里:丫头,学戏可比吃白薯苦多了。

这句玩笑成了预言。考入中国戏曲学院附中那年,张小玉在晨功房的水门汀地板上留下数不清的汗渍。寒冬腊月里,她裹着军大衣在什刹海冰面练圆场,冰刀划出的弧线竟比专业运动员还要漂亮。十七岁凭《天女散花》斩获小梅花奖时,评审们惊叹她三米长的绸带能舞出敦煌壁画的韵律。

二、破界者:当传统遇见当代

2008年,张小玉在先锋话剧《游园惊变》中跨界出演杜丽娘。昆曲水磨腔与实验戏剧的碰撞,让老戏迷们瞠目结舌。有人看见她在排练场捧着汤显祖原著与德国表现主义戏剧理论较劲,笔记本边缘密密麻麻写满批注。该剧赴法演出时,蒙彼利埃观众起立鼓掌十分钟,当地媒体称这是东方美学对现代性的温柔解构。

在数字技术席卷艺术领域的今天,张小玉工作室的年轻人正在尝试用全息投影重现《洛神赋》的瑰丽想象。但每次技术研讨会上,她总会强调:别忘了程砚秋先生当年怎么用三块绸子造就洛水微波。这种对传统的敬畏,让她主导的戏曲数字活化工程既葆有古韵,又跃动着时代脉搏。

三、薪火相传:讲台即舞台

戏曲学院排演厅的日光灯管见证过无数个这样的夜晚:张小玉扶着学生的腰找子午相的劲头,月白色练功服被汗水洇成深灰。她独创的情境教学法把枯燥的基本功训练变成鲜活的故事——走台步是在云中漫步,抖水袖是与落花私语。毕业生们说,张老师的眼睛比追光灯还亮,能照见每个学生灵魂里的那簇火苗。

去年校庆,她带着京剧系学生改编的摇滚版《击鼓骂曹》引爆网络。面对毁经典的质疑,张小玉在采访中从容道:当年梅兰芳先生排《天女散花》,不也在守成中求新变?这句话被制成灯牌,出现在她学生全国巡演的观众席中,像暗夜里跳动的星火。

如今的张小玉依然保持着清晨五点练嗓的习惯。陶然亭公园的晨雾里,她吊嗓的声音惊起一树麻雀。有票友认出那独特的小嗓,远远站着听了半晌,忽然轻声跟唱起来。这样的清晨,戏脉在呼吸间流转,古老的艺术正在长出新的年轮。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