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天:梨园新蕊绽芳华,薪火相传守初心

张小天:梨园新蕊绽芳华,薪火相传守初心

在北京戏曲学院古朴的红墙内,一位身着素色练功服的青年教师正指导学生甩水袖。清晨的阳光穿过雕花窗棂,在她翻飞的衣袖间流转,恍若时光倒流回三十年前——那时的张小天,还是个趴在胡同墙头看票友吊嗓子的黄毛丫头。

一、胡同深处梨园梦

1993年出生的张小天是地道的京片子,祖父收藏的京剧黑胶唱片是她最早的戏曲启蒙。每逢寒暑假,胡同口的文化站就成了她的第二个家,7岁那年模仿《贵妃醉酒》的卧鱼动作,硬是在水泥地上跪出两个淤青的膝盖。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2005年。北京戏曲学院附中招生现场,12岁的张小天以一段《天女散花》的长绸舞惊艳四座。考官至今记得,这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在完成三十二个旋子后,还能气息平稳地唱完西皮流水。四年附中苦练,她每天雷打不动五点半起床练早功,把厚底靴磨破了七双。

二、文武兼备青衣路

2009年本科入学考试,张小天以文武双第一的成绩考入表演系。在《白蛇传》期末汇演中,她既要展现白素贞的端庄典雅,又要在盗仙草一折完成扎靠开打。为练好剑穗功,她曾连续三周在练功房加练到深夜,十根手指被剑穗缠得满是血痕。

2013年毕业大戏《穆桂英挂帅》,张小天独创的改良靠旗出手技惊四座。当十八面靠旗如凤凰展翅般次第展开时,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当场赞叹:这丫头把程式化表演吃透了!次年,她带着原创小剧场京剧《游园新梦》赴法国演出,将昆腔与电子乐创新融合,让巴黎观众领略到传统艺术的当代魅力。

三、传道授业守匠心

2015年硕士毕业后,张小天选择留校任教。她开创的情境浸入式教学法将戏曲程式拆解成生活化训练:让学生端着盛满水的碗练圆场步,举着晾衣杆找枪花手感。2019级学生李萌回忆:张老师总说,程式是死的,人物是活的。她带我们到颐和园观察古建筑飞檐,说那弧度就是云手该有的气韵。

作为非遗传承项目负责人,张小天主持编纂的《京剧身段谱例》被业内称为活的教科书。她发起的戏曲进社区项目已培养300余名银发票友,其中78岁的王奶奶笑称:跟着小天老师,我这老胳膊老腿都能比划《拾玉镯》了!

如今,张小天仍保持着清晨五点练功的习惯。当被问及为何拒绝影视邀约坚守讲台,她轻抚案头程砚秋先生的《戏文札记》笑道:祖师爷赏饭不是让咱们吃独食的。看着学生们的眼神,就像看见当年扒墙头的自己——总得有人把墙拆了,让更多孩子走进来。晨光中,她指导学生时的眼波流转,依稀还是三十年前那个痴望戏台的胡同丫头。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