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讲台传戏韵一腔赤诚守梨园——记北京戏曲学院京剧表演系教师赵炜
三尺讲台传戏韵一腔赤诚守梨园——记北京戏曲学院京剧表演系教师赵炜
北京戏曲学院京剧表演系办公室的窗台上,常年摆着一盆白海棠。这盆花的主人赵炜总说:戏校的孩子就像这花骨朵,得用耐心浇灌,用匠心修剪。作为戏曲教育战线上的耕耘者,这位年过五旬的国家一级演员在讲台上已站了整整二十八个春秋。
一、氍毹岁月炼真功
1989年的冬天,16岁的赵炜在天津中华戏校练功房里压腿时,棉裤被汗水浸透结成冰碴。这个梨园世家的孩子深知,要想在《挑滑车》里把高宠的起霸演得英气逼人,非得在冰天雪地里练出滚烫的真功夫不可。十年科班生涯,他跟随李荣威、尚长荣等名家学戏,把铜锤花脸的唱腔练得如黄钟大吕。
2000年转行执教的决定让圈内哗然。面对质疑,赵炜在日记里写道:戏比天大,但传承比戏更大。他带着在天津青年京剧团积累的舞台经验,把《连环套》《铡美案》等骨子老戏拆解成108式教学法,独创的声腔定位训练让零基础的学生三个月就能找准花脸共鸣位置。
二、守正创新育新苗
每周三清晨,戏曲学院排演厅总会传出赵炜带着学生喊嗓的声音。他要求学生必须学会用丹田气发声:花脸的虎音要像撞钟,炸音要似裂帛,缺了底气就成了纸老虎。2015级学生王昊记得,为排演《赵氏孤儿》,赵老师带着他们七进国家图书馆查史料,在程婴的跪搓步里融入老生步法,让传统戏多了份历史的厚重。
在数字技术冲击传统文化的今天,赵炜牵头开发了京剧动作捕捉数据库。这套系统将裘派花脸的108个经典身段数字化,学生们通过VR设备能身临其境地观摩袁世海先生的表演细节。去年,他指导的跨媒体京剧《钟馗嫁妹》在乌镇戏剧节亮相,全息投影与程式化表演的融合惊艳四座。
三、薪火相传续华章
赵炜的书柜里珍藏着一把檀板,那是恩师李荣威临终所赠。每年清明,他都会带着学生到先农坛明清古戏台吊嗓,让年轻一代感受天地氍毹的震撼。在他的倡议下,京剧系连续十年开展戏曲进社区活动,学生们在胡同口搭台唱戏的场景,已成为京城一景。
如今,赵炜的弟子遍布大江南北。金少山杯金奖得主陈浩、新编历史剧《大运河》主演刘子墨,这些梨园新秀的成长轨迹里,都镌刻着那位在海棠花旁批改作业的身影。正如他在教师节座谈会上所说:我们不仅要培养角儿,更要培养懂戏、爱戏、护戏的文化守夜人。
窗台上的海棠又开了,粉白的花瓣落在案头的戏本上。排练厅里,赵炜正在给新生示范《盗御马》的台步,虎虎生风的脚步震得地板嗡嗡作响。这个画面,恰似中国戏曲传承的生动写照——老树新枝,生生不息。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