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深处育新枝:记北京戏曲学院教师赵学擘
梨园深处育新枝:记北京戏曲学院教师赵学擘
在鼓乐笙箫交织的北京戏曲学院,总能看到一个清瘦的身影穿梭于教学楼与排练厅之间。他就是戏曲表演系副教授赵学擘,一位在传统戏曲教育领域默默耕耘二十载的守艺人。
一、舞台到讲台的转身
1998年的某个清晨,长安大戏院的后台,刚完成《长坂坡》演出的赵学擘正在卸妆。镜子里的武生扮相还带着汗水的痕迹,他却做出了人生最重要的决定——将舞台让给年轻人,转身投入戏曲教育事业。这个决定源于某次下乡演出时的见闻:偏远山区的孩子从未看过现场戏曲表演,却在简陋的露天剧场里看得如痴如醉。
初登讲台的赵学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戏曲口传心授的教学方式如何与现代教育体系结合?他自创三维教学法,将剧目解析拆分为程式规范情感传递文化阐释三个维度。在教授《林冲夜奔》时,他会带着学生研读《水浒传》原著,分析明代服饰纹样,甚至组织参观古代兵器展览。
二、破壁者的教育实验
戏曲教育不是培养复制品,而是孵化创造者。在赵学擘主导的教学改革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戏曲工作坊项目。学生们需要将《西厢记》改编成现代校园剧,用街舞元素重构趟马程式,甚至尝试用全息投影技术呈现《牡丹亭》的梦境场景。这种打破常规的教学方式,曾在教研会上引发激烈争论。
2021年毕业大戏《数字梨园》的创作过程堪称惊心动魄。赵学擘带着12名学生闭关创作三个月,将AR技术融入传统武戏,让虚拟的天兵天将与真人演员同台对打。首演时技术故障频发,谢幕时却收获了长达十分钟的掌声——观众们为传统艺术迸发的生命力而感动。
三、薪火相传的守艺人
每个周末的早晨,赵学擘都会骑自行车到潘家园旧书市淘换老戏本。二十年来,他收集的清代至民国戏曲手抄本已达237册,其中不乏濒临失传的地方戏孤本。这些泛黄的纸张被他逐页扫描,建立成国内首个戏曲教学数字档案库。
在昌平校区最东边的练功房,保留着赵学擘特意设置的错题墙。墙上贴满学生们的练习视频截图,定格着某个走形的身段、某个偏差的眼神。这面会说话的墙,记录着年轻演员的成长轨迹,也见证着传统戏曲在新时代的艰难蜕变。
当暮色笼罩校园,排练厅的灯光次第亮起。赵学擘依然保持着那个习惯性动作——手指在空气中虚划着锣鼓经,仿佛在丈量传统与现代的距离。在这个数字技术狂飙突进的时代,他始终相信:戏曲教育的真谛,不在于培养多少明星演员,而在于让每个年轻人都能触摸到传统文化的温度。正如他常说的:我们要做的不只是传承技艺,更是守护中国人骨子里的审美基因。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