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戏曲学院周慧敏老师:三尺讲台育桃李一方氍毹写春秋
北京戏曲学院周慧敏老师:三尺讲台育桃李一方氍毹写春秋
在宛平湖畔的北京戏曲学院,每当清晨的霞光染红练功房的雕花窗棂,总能听见周慧敏老师清亮的示范唱腔穿透晨雾。这位扎根戏曲教育二十载的表演系教授,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为梨园新苗开辟着成长沃土。
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在周老师的课堂,这十个字从来不是刻板的教条。她会带着学生围坐在四合院里的海棠树下,从一片飘落的花瓣讲到《牡丹亭》中杜丽娘的水袖技法;在讲解《挑滑车》的武打程式时,她常把学生带到校史馆的旧戏服前,让泛黄的绸缎诉说历代名角的艺术密码。
作为戏曲世家走出的第五代传人,周慧敏深谙传统艺术的精妙。她曾为复原昆曲《烂柯山》中失传的泼水身段,连续三个月泡在图书馆查阅清代工尺谱,最终在明代《南词引正》的夹页里找到关键线索。这种近乎执拗的钻研精神,让她主持的非遗戏曲表演技法数字化保护项目获得文化部重点课题立项。
但这位总绾着传统发髻的老师,教学手段却格外新潮。她的慕课《戏曲程式化表演》在B站点击量突破百万,评论区里既有戏曲票友,也有二次元爱好者。要让年轻人知道,戏曲不是博物馆里的古董。周老师笑眼弯弯地说着,手指熟练地在平板电脑上划出京剧脸谱AR课件。
表演系学生张子涵还记得去年深秋那个雨夜。为准备青京赛决赛剧目,她在排练厅独自加练到凌晨,转身却看见周老师提着保温桶静静立在门口。喝口热汤再练,唱《贵妃醉酒》可不能寒了嗓子。温润的梨汤入喉,老艺术家李蔷华亲传的卧鱼身段突然就通了关窍。
在周慧敏的办公桌上,常年摆着两件特别的摆件:一方祖父传下来的醒木,一枚学生用3D打印技术制作的京剧脸谱钥匙扣。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在这方寸之间悄然流转。正如她常说的:戏曲教育不是临摹古画,而是要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的宣纸上晕染出新的墨韵。
当暮色浸染学院飞檐下的铜铃,周老师办公室的灯光总是最后熄灭的那盏。窗上映出她伏案批改作业的身影,宛如一帧浸在时光里的剪影,见证着戏曲艺术薪火相传的生生不息。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