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兽不如!戏曲里的这些白眼狼为何遗臭万年?》
《禽兽不如!戏曲里的这些白眼狼为何遗臭万年?》
暮色中的老戏台,一记响锣惊飞檐下寒鸦。台上花脸丑角甩着三寸长的鼻涕,台下看戏的老汉攥紧烟袋锅子,牙根咬得咯咯作响。这一幕在华北乡村重复了上百年,台上搬演的不孝子,总能戳中看戏人最深的痛处。中国传统戏曲里,藏着把寒光凛凛的孝道铡刀。
一、黄金枷锁压断人伦
蒲剧《墙头记》开场便是惊心场面:耄耋老父被两个亲生儿子架在土墙之上,墙东墙西的宅院都怕多养一日累赘。老木匠张友义假称藏金,惹得两个儿子争相奉养,待真相揭穿时,兄弟俩竟将老父塞进腌菜缸。这出诞生于清代中期的讽刺剧,把养儿防老的算计撕得鲜血淋漓。
河北梆子《清风亭》更见人性之恶。弃婴张继保得养父母含辛茹苦十六载,高中状元后却将二老视作拦路乞丐。当老夫妇撞死状元轿前,晴天霹雳将这不孝子劈作焦炭。戏台上雷公电母现形时,台下总会爆出震天喝彩,这声叫好里藏着老百姓最朴素的善恶观。
二、孝道天网疏而不漏
戏曲中的因果报应从不迟到。豫剧《鞭打芦花》里,继母给继子衣填芦花,亲生子却自愿受冻,最终感化恶母。这出春秋典故改编的戏码,让多少后娘在戏台下如坐针毡。老艺人们说,早年间演这出戏,常有妇人掩面离席。
昆曲《白兔记》的井台会堪称神来之笔。李三娘十六年苦守寒窑,井下照见的不是容颜憔悴,而是人伦至孝的明镜。当咬脐郎代母寻夫,刘知远军帐认妻,台上水袖翻飞间,孝道化作穿云裂石的唱腔。
三、戏台照见世道人心
这些戏文能传唱数百年,皆因戳中了中国人最深的恐惧。旧时戏班下乡,族长常点《墙头记》警示不肖子孙。有老辈人回忆,某次演到塞缸一节,台下老汉突然抡起扁担追打儿子,全场竟无人劝阻。
在晋南农村,至今保留着雷劈台的习俗。戏班演罢《清风亭》,要当场焚烧纸扎的状元冠带,火光中唢呐凄厉如泣。这仪式不似做戏,倒像场集体审判,把不孝之名永远钉在耻辱柱上。
幕落时分,戏台两侧高台教化的匾额在暮色中依稀可辨。那些遭雷劈、被唾骂的戏曲角色,实则是悬在国人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当电子屏幕取代了草台班子,这些老戏仍在提醒:孝道不是写在纸上的迂腐教条,而是刻在血脉里的人性底线。毕竟,禽兽尚知反哺,人若失孝,岂非连畜生都不如?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