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京戏曲训练营虐了半个月嗓子和膝盖都重获新生

我在北京戏曲训练营虐了半个月嗓子和膝盖都重获新生

推开那扇斑驳的红漆木门时,我没想到这个藏在胡同深处的四合院会彻底改变我对传统戏曲的认知。作为00后脱口秀爱好者,我报名北京戏曲传承中心的暑期训练营纯属偶然——不过是刷短视频时被那句你敢不敢用真功夫征服舞台的广告词激起了胜负欲。

一、开嗓的清晨与压腿的黄昏

清晨五点半,当整座城市还在沉睡时,我们二十几个学员已经在院子里摆开了阵势。王玉兰老师用她标志性的惊堂木在石桌上重重一敲:吊嗓要学喜鹊叫,别学乌鸦嚎!这位七旬京剧名角教我们用丹田发声时,会突然撩起练功服下摆,露出六块腹肌惊得我们目瞪口呆。

下午的基本功训练才是真正的考验。在铺着青砖的院子里,我们轮流跪在指压板大小的跷功砖上,膝盖骨和砖缝较劲的酸爽至今记忆犹新。来自河北的武生教练总爱念叨:当年梅老板在广和楼连演三十场《贵妃醉酒》,靠的就是这童子功!

二、戏服里的时光密码

第三周穿上定制戏服那刻,所有辛苦都有了答案。绣着金线的蟒袍足有八斤重,凤冠上的点翠随着转头叮当作响。化妆师李姐边给我勒头边说:这贴片子的手艺,还是跟八十年代给迟小秋老师化妆的老师傅学的。

结业演出那晚,当我踩着三寸厚底靴在仿古戏台上完成鹞子翻身时,突然理解了老师常说的戏比天大。台下不仅有举着手机的游客,还有几位白发苍苍的老票友跟着板眼轻轻叩着茶碗边。

三、年轻血液浇灌传统根脉

训练营里最让我惊讶的是学员构成:除了像我这样凑热闹的年轻人,还有带着孩子来体验的90后父母,甚至有位硅谷回来的程序员专门请假三个月学老生唱腔。我们建了个叫霓虹灯下的三庆班的微信群,现在每周还在更新练功视频。

结业时王老师送我们每人一把她珍藏的梨园戏考,扉页上用朱砂笔写着守正不守旧。如今路过长安大戏院,总会想起那个汗水浸透水袖的夏天——传统从未远去,只是换了种方式与我们相遇。

在这个短视频当道的时代,或许正是这些看似自虐的体验,让我们触摸到了流量密码背后的文化基因。当00后开始学着用丹田之气唱念做打,六百岁的京剧正悄然焕发新的生机。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