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戏曲训练营探秘:学戏的苦与乐,年轻人真能扛住吗?
北京戏曲训练营探秘:学戏的苦与乐,年轻人真能扛住吗?
推开南城胡同里的朱漆木门,一阵悠扬的京胡声裹着晨雾飘来。十几个身着练功服的少年正在青砖墁地的四合院里耗山膀,清晨七点的阳光把他们的影子拉得老长。这就是藏在琉璃厂深处的梨园新社,一个让00后脱下潮牌换上戏装的奇妙所在。
一、戏班式训练:穿越时空的学艺日常
金鸡独立不是手机游戏里的成就,在这里是实打实的硬功夫。晨功从五点半开始,吊嗓、踢腿、旋子,二十斤重的靠旗往身上一扎,汗珠子能把练功毯洇出个人形。来自天津的学员小杨说:头回扎大靠练趟马,转三圈就栽花坛里了,现在能连转十五圈不带喘。
课程表像是从民国老戏单上扒下来的:卯时练功、辰时学唱、巳时排戏,连吃饭都要掐着锣鼓点。但现代元素也无处不在——练功房装着落地镜,手机APP记录着每日功课,后台化妆间摆着电动刮脸刀。这种时空交错感,让00后们戏称自己是赛博京剧人。
二、角儿与师傅:新老两代人的碰撞
教《贵妃醉酒》的李凤云老师是梅派传人,年过六旬仍能下腰劈叉。她示范卧鱼动作时,手机从兜里滑出来,学员们憋笑憋得满脸通红。笑什么?当年梅先生要是揣着手机,照样能卧出朵牡丹来!老太太一句话逗得满堂彩。
年轻教员王天野是武生新秀,抖音粉丝二十万。他教《三岔口》时把夜斗动作拆解成街舞招式,带着学员用B站古风配乐练功。这种不正经的教学法,反而让95后们记住了走边的二十八式身法。
三、从练功毯到短视频:戏曲少年的出圈之路
结业汇报不再局限于长安大戏院,训练营给每个学员拍专业定妆照。00后花旦小林把虞姬剑舞拍成抖音短视频,背景乐却是电子国风,三天涨粉五万。武丑学员组团在王府井快闪,金箍棒和双截棍同台较劲,引来里三层外三层的围观。
但真正让人动容的是结业夜。当卸了妆的学员们在月光下唱起《四郎探母》,戏腔掠过四合院的金鱼缸,惊起檐角栖着的鸽子。那些在直播间喊着666的年轻人,此刻才真正触摸到了皮黄声腔里的千年月色。
走出训练营的朱漆大门时,手机显示走了八千步,却仿佛穿越了八百年。这里的年轻人用AJ踩着圆场步,用保温杯泡着胖大海,在抖音直播间唱着海岛冰轮初转腾。或许戏曲传承从来不是复制古董,而是让古老灵魂住进年轻的身体里,活成这个时代该有的模样。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