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戏曲学院邹教授:一位以匠心传承国粹的戏曲摆渡人

北京戏曲学院邹教授:一位以匠心传承国粹的戏曲摆渡人

(北京戏曲学院官网讯)走进青砖灰瓦的戏曲学院小剧场,总能看见一位身着素色旗袍的女士在指导学生的身段唱腔。她时而轻点檀板示范昆曲水磨腔的婉转,时而甩动水袖演绎京剧程派的刚柔并济。这位被学生们亲切称为戏曲百事通的,正是北京戏曲学院戏曲表演系主任邹静华教授。

1972年生于江南戏曲世家的邹教授,自幼浸淫在丝竹管弦之中。祖父是苏州评弹名家,母亲则是越剧袁派传人。记得儿时清晨五点就被母亲叫醒练功,在廊下压腿时,隔壁院子的京剧琴师已经开始吊嗓子了。这种跨剧种的成长环境,为她日后打通戏曲经脉的学术追求埋下伏笔。

1995年从中国戏曲学院毕业后,邹静华选择回到江南,在民营剧团摸爬滚打八年。这段经历让她深刻认识到:戏曲不能养在深闺,必须走进市井才能活起来。她带领剧团在菜市场搭台唱戏,把《牡丹亭》改编成街头快闪,这些创新实践后来都成为她学术论文的鲜活案例。

2003年调入北京戏曲学院任教以来,邹教授开创性地将沉浸式戏曲教学法引入课堂。她带着学生在北京胡同里寻找老艺人的活态传承,在798艺术区尝试戏曲装置艺术,甚至将VR技术融入传统身段教学。2019年,由其主导的戏曲数字活化工程获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项目,开发出国内首个戏曲动作捕捉数据库。

在学术领域,邹教授主持编纂的《中国地方戏曲口述史(华东卷)》历时七年,走访136位民间艺人,抢救性记录下大量濒危剧种的表演程式。这部被学界誉为戏曲基因库的专著,去年荣获文化部科研成果一等奖。更令人称道的是,她将学术成果转化为实践,指导研究生团队复原了失传近百年的海盐腔《浣纱记》选段。

邹老师教戏有个规矩——先讲戏魂再教技法。表演系博士生王筱雯回忆道,排《窦娥冤》时,她带我们去法院旁听真实案件;学《穆桂英挂帅》前,组织我们研读宋代军事典籍。这种戏外功夫的教学理念,培养出多位梅花奖得主,其中不乏在抖音平台获得百万粉丝的青年戏曲演员。

作为戏曲国际传播的践行者,邹教授连续十年担任文化部欢乐春节艺术指导,带领团队将京剧《大闹天宫》改编成中英双语版本,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驻场演出期间引发观演热潮。她独创的戏曲语法翻译法,巧妙解决了程式化表演的跨文化传播难题,相关论文被收录进剑桥大学《东方戏剧研究》年刊。

在同事眼中,这位总爱在教师食堂与人探讨髯口功与人物心理关联的教授,是行走的戏曲百科全书;在学生心里,这位会偷偷给加练学生带桂花糕的导师,是用生命守护传统文化的摆渡人。当被问及如何平衡传承与创新时,邹教授轻抚案头陪伴她二十年的紫砂壶说道:传统不是供奉的瓷器,而是流动的活水,我们要做的,是守护它奔涌向前的河道。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