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清唱:褪去丝竹声,方显真功夫
豫剧清唱:褪去丝竹声,方显真功夫
豫剧作为中原大地孕育的艺术瑰宝,其魅力不仅在于热闹的锣鼓笙箫。当舞台上撤去伴奏班底,仅凭一副嗓子演绎人间悲欢,这种被称为干板清唱的表演形式,恰似褪去繁饰的牡丹,将豫剧最本真的韵味展露无遗。
一、清唱里的硬核剧目
《秦雪梅吊孝》中的哭灵堪称清唱试金石。演员需在无音乐衬托下完成长达20分钟的哭腔,从低回呜咽到悲怆嘶喊,音域跨越两个八度。商丘老艺人周海水曾以这段清唱震撼省城,观众但见台上人泪落如珠,台下人泣不成声,全然忘却了伴奏的存在。
《穆桂英挂帅》的辕门外三声炮选段,清唱时最能展现豫剧特有的炸音技巧。老艺术家马金凤在基层演出时,常以清唱方式让唱词字字如惊雷,当唱至杀敌寇保大宋锦绣家邦时,丹田之气直冲云霄,戏迷们说马老师的清唱比带锣鼓还提气。
二、清唱中的功夫密码
豫剧清唱讲究字清、腔纯、板正。洛阳豫剧院李树建院长曾打比方:清唱就像书法中的飞白,少不得半点含糊。演员需将气息控制精确到每个音符,如《花木兰》谁说女子不如男的清唱,吐字要如珠落玉盘,拖腔须似游龙摆尾,稍有不慎就会跑板。
这种表演形式对演员的基本功提出严苛要求。已故豫剧大师常香玉坚持弟子每日喊嗓两小时,认为清唱训练能磨出铁嗓钢喉。当代青年演员吴素真在传承班学习时,师傅要求她蒙眼清唱《拷红》,以此强化对节奏的把控。
三、清唱艺术的现代传承
在郑州茶楼兴起的新型豫剧沙龙里,清唱正成为年轻票友的必修课。95后戏迷张明宇说:不带伴奏唱《朝阳沟》,才能品出银环那句'走一步退两步不如不走'的微妙颤音。这种返璞归真的演绎方式,让古老剧种焕发新的生机。
豫剧清唱不仅是技艺的展示,更是情感的直击。当现代化剧场用高科技营造视听盛宴时,那些在乡间场院、城市公园响起的清唱之声,始终保留着戏曲最本真的生命力。这种剥离华丽外衣的表演,恰似黄土高原上迎风而立的老槐树,以最质朴的姿态诠释着中原文化的筋骨。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