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面朝天也动人——探寻那些不用浓墨重彩的戏曲明珠

素面朝天也动人——探寻那些不用浓墨重彩的戏曲明珠

梨园春色里,昆曲的凤冠霞帔流光溢彩,京剧的油彩脸谱摄人心魄。但在这些浓墨重彩的戏曲瑰宝之外,还有一群素面朝天的表演艺术,它们像山涧清泉般沁人心脾,以最质朴的面容讲述着最动人的故事。

一、田间地头走来的清音

黄梅戏演员登台时,只略施粉黛。女演员扎着乌油油的辫子,鬓角插朵栀子花,男演员束着粗布腰带,腰间别根旱烟杆。这种源自皖鄂交界的民间小调,最初就是农人们在插秧间隙的即兴对唱。田间劳作沾满泥浆的双手,晒得黝黑的脸庞,恰恰成为最动人的舞台妆。

在安徽怀宁的乡村戏台上,年过七旬的老艺人严凤英的关门弟子曾这样唱道:三月里来好春光,家家户户种田忙。她粗糙的手掌抚过粗布衣襟,眼角的皱纹里盛满阳光,这样的质朴演绎让台下老农们热泪盈眶。黄梅戏的魔力,正在于这种未经雕琢的生活质感。

二、茶馆书场里的声影传奇

苏州平江路的百年书场里,身着青布长衫的评弹艺人怀抱三弦,未施脂粉的面庞在昏黄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当吴侬软语伴着珠落玉盘般的琵琶声响起,台下茶客们闭目晃脑,仿佛看见水墨江南在眼前徐徐展开。评弹名家蒋月泉晚年登台时,满头银丝与布满老年斑的面容,反而让《宝玉夜探》的唱段更添沧桑韵味。

这种不妆之妆的审美,源自评弹艺术对声音表现的极致追求。艺人们相信,过分修饰的面容会分散观众对说、噱、弹、唱的注意力。上海老书迷王老伯说:听邢晏芝老师的《啼笑因缘》,她眼角微微颤动的那下,比什么妆容都叫人揪心。

三、黄土高坡上的生命呐喊

在陕北的窑洞前,秦腔老艺人们迎着凛冽北风开嗓。他们古铜色的脸庞沟壑纵横,像极了脚下这片黄土地的年轮。不需要脸谱的加持,一声将令一声震山川的吼唱,就能让观众看见金戈铁马的壮阔画卷。这些老艺人常说:咱唱的是心头血,要那些油彩做甚?

甘肃环县道情皮影戏的传承人老赵,每年正月带着班子走村串乡。幕布后的他素面朝天,双手操纵皮影,喉咙里同时变幻七八个人物的声音。当唱到《罗通扫北》的悲壮处,他额头的青筋与眼里的血丝,在皮影晃动的光影中若隐若现,比任何妆容都更具冲击力。

这些素面朝天的戏曲形式,像未经打磨的和氏璧,保持着艺术最本真的模样。在这个追求视觉刺激的时代,它们用最质朴的方式证明:真正的艺术感染力,从来不需要脂粉堆砌。当我们在都市剧场里看腻了华丽的舞台装置时,或许该去乡间听听这些带着泥土芬芳的清音,那里藏着中国戏曲最本真的魂魄。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