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有玉不争辉——论传统戏曲的生存之道
梨园有玉不争辉——论传统戏曲的生存之道
北京湖广会馆的雕花戏台上,老生一甩水袖,清亮的唱腔穿透了百年时光。台下坐着几位银发老者,他们闭目击节的模样,与邻座举着手机拍摄的年轻人形成奇妙对照。传统戏曲在当代社会的生存境遇,恰似这座古戏台的雕梁画栋——既需守护原本的精妙纹样,又要适应现代的光影流转。
一、不争锋利的棱角
昆曲《牡丹亭》的杜丽娘对镜梳妆时,水磨腔要转十八个弯才唱完原来姹紫嫣红开遍。这种看似不效率的艺术表达,恰是传统戏曲的筋骨所在。明代魏良辅改革昆山腔时,刻意保留曲牌体的起承转合,让每个音符都像太湖石般自有孔窍。当现代舞台追求快节奏的感官刺激时,上海昆剧团排演《长生殿》,仍严格遵循全本五十五出的古典结构,用三个夜晚徐徐展开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旷世绝恋。
二、不争喧嚣的舞台
京剧大师梅兰芳访美演出时,面对百老汇的旋转舞台,坚持使用一桌二椅的传统形制。这种返璞归真的舞台美学,在当代剧场中愈发显现出独特价值。苏州评弹名家邢晏芝在直播间说书,不添电子配乐,单凭三弦与琵琶的清音,让年轻观众惊叹这才是真正的ASMR。天津的茶馆相声至今保留着现挂传统,演员即兴与观众互动产生的火花,比任何精心设计的桥段都更鲜活。
三、不争流量的密码
川剧变脸大师彭登怀收徒时立下规矩:网络传播可以,但绝不在表演中掺杂杂技元素。这种对技艺本真的坚守,让川剧在短视频时代反而获得了持久生命力。浙江婺剧团改编《白蛇传》,既保留断桥的经典唱段,又融入现代舞美设计,在巴黎演出时谢幕七次。老艺人常说戏是细水长流的买卖,河南豫剧院在抖音开设名家教唱专栏,不追热点不搞噱头,单日最高观看量竟突破百万。
长安大戏院门前的石狮子,爪下绣球的花纹被岁月磨得温润。传统戏曲正如这尊石雕,不必与霓虹争艳,自有其历经沧桑的美。当90后京剧演员王佩瑜用戏腔翻唱流行歌曲引发热议时,她说:这不是妥协,是让年轻人先听见我们的声音。或许,传统艺术的生存智慧,就在于懂得何时该如惊堂木般掷地有声,何时该如水袖般绵延不绝。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