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头老槐树下的秘密:寻访那出被遗忘的白鸽记

村头老槐树下的秘密:寻访那出被遗忘的白鸽记

六月初的皖南,空气里飘着新麦的香气。我在歙县郑村的老戏台下歇脚时,七旬的篾匠郑老伯突然放下编了一半的竹篓,哼起段奇怪的调子:白翎儿扑棱棱,捎来血书十二层...斑驳树影里,这段带着鸽哨般颤音的唱腔,揭开了尘封六十载的戏曲往事。

**一、飘在田埂间的白翎儿**

郑老伯说,五八年大炼钢铁那会儿,县里文工团排过出鸽子戏。戏台上不扎布景,就靠八个旦角挥着白绢当翅膀,硬是演活了白鸽救主的故事。老辈人还记得,最后一幕群鸽盘旋时,台下的后生们齐刷刷站起来,泪珠子把粗布褂子浸得透湿。

这出戏在县志里却查无踪迹。我在黟县古戏台斑驳的楹联间辗转,终于在休宁溪口镇遇见了关键线索——八十三岁的徽剧老艺人胡月仙。老人颤巍巍捧出个褪色的戏本,封皮上双白翎三个字已褪成淡墨色。她说五九年春荒,这出戏改了十七稿,连鸽子的翎子都从白绫换成了粗麻布。

**二、戏本里的生死笺**

翻开泛黄的戏本,工尺谱间夹着张卷烟纸,上面是当年琴师留下的批注:第三折'血书传信',笛改喷呐,学鸽子泣血声。剧本讲述明嘉靖年间,严嵩党羽追杀忠良之后,家养白鸽衔血书穿越十二道关卡报信。最绝的是翎子功,旦角要甩动二尺长的白翎,既要像鸽羽翻飞,又要舞出箭矢破空的杀气。

老艺人们回忆,这出戏最鼎盛时,戏班走到哪,总有成群家鸽跟着飞。六三年在屯溪码头演出,真有个养鸽人带着百只白鸽来应和,鸽哨声与胡琴声在江面上缠成一片。可惜特殊年代里,这出宣扬封建忠义的戏,连戏本都险些被付之一炬。

**三、重生的羽翼**

今年清明,我在祁门芦溪乡见到了令人震撼的场景:百年祠堂里,十二个少女手持白羽折扇,正排演新编的《白翎谣》。92岁的鼓师汪金锁把祖传的梨花板改了调门,敲出咕咕的鸽语。年轻编剧小方说,他们在老戏本里加入了现代舞的语汇,那段经典的血书传信,现在用全息投影让白鸽穿越水墨山水。

祠堂外的天空掠过几只信鸽,翅膀扑棱声与堂内的吟唱渐渐合拍。这出戏兜兜转转六十年,终究像戏文里的白鸽一样,找到了归巢的路。当我们追问戏名时,小方狡黠一笑:就叫《无名翎》吧,有些美好,本就不该被名字框住。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