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戏曲成为流量密码:警惕那些以爱之名的伤害
当戏曲成为流量密码:警惕那些以爱之名的伤害
戏曲艺术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传播机遇。短视频平台上,年轻演员的水袖翻飞获得百万点赞;直播间的戏曲票友会吸引数万人围观;影视剧中融入戏曲元素成为新风尚。在这股看似繁荣的浪潮中,却暗藏着诸多令人不安的现象——那些打着创新旗号的解构,披着推广外衣的戏谑,正在消解着戏曲艺术的尊严。
一、娱乐至死下的艺术消解
您可能见过这样的短视频:老生演员踩着网络神曲的节奏甩髯口,花脸演员用戏腔翻唱流行歌曲,甚至有人将《贵妃醉酒》改编成说唱版本。这些创新表面上拉近了戏曲与年轻人的距离,实则消解了戏曲艺术的完整性。某平台主播将《牡丹亭》唱段加速1.5倍表演,原本缠绵悱恻的唱腔变得滑稽可笑,评论区充斥着哈哈哈的戏谑留言。
商业资本的介入让这种消解愈演愈烈。某景区推出的沉浸式戏曲体验让游客穿着戏服摆拍,却将行头混搭成四不像;餐饮场所的戏曲表演被压缩成15分钟精华版,锣鼓未响演员已匆匆谢幕。这种碎片化的呈现,让戏曲沦为文化快餐。
二、传承断层中的无知冒犯
某高校戏曲社团周年庆上,学生将《锁麟囊》改写成现代都市爱情剧,把春秋亭场景换成咖啡厅,程派唱腔被替换成流行歌曲。这种创新暴露出对戏曲程式的无知——他们不知道宁穿破不穿错的规矩,不理解每个身段动作背后的文化密码。
更令人忧心的是传播过程中的信息失真。某自媒体将昆曲《长生殿》解读为古代版霸道总裁爱上我,用猎奇眼光曲解文本深意;网络文章将戏曲脸谱简单对应忠奸善恶,忽略其背后复杂的象征体系。这种误读正在制造新的文化认知偏差。
三、守护戏曲尊严的当代责任
专业院团的坚守为我们指明方向。国家京剧院复排《龙凤呈祥》时,83岁的琴师仍坚持手抄工尺谱;上海昆剧团传习所里,90后学员每天五点起床吊嗓。这些传承者用戏比天大的敬畏之心,守护着艺术的本真。
普通观众也能成为守护者。北京戏迷自发组建观演纠察队,及时制止剧场内拍照喧哗等行为;苏州票友建立线上资料库,整理修复老艺人口述剧本。这种源自民间的文化自觉,构建起最坚实的保护屏障。
在河南某乡村戏台,老艺人教孩子们唱戏时总会说:咱们唱的不是调门,是老祖宗留下的精气神。面对戏曲艺术的当代生存,我们需要少些哗众取宠的创新,多些沉心静气的传承。当短视频的热度褪去,当商业资本转向其他领域,真正能让戏曲永续流传的,永远是那份对艺术的敬畏之心。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