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黔西南大山里的戏曲活化石——布依戏探秘

藏在黔西南大山里的戏曲活化石——布依戏探秘

在贵州黔西南的崇山峻岭间,当晨曦穿透薄雾照亮吊脚楼时,一阵铿锵的锣鼓声总会准时响起。这是布依族老艺人在排演布依戏的晨课,他们用世代相传的唱腔,演绎着这个山地民族七百年的沧桑与浪漫。

一、古老戏种的千年密码

布依戏的源流可追溯至南宋时期的八音坐唱,这种由八种乐器伴奏的曲艺形式,在黔桂交界的南盘江流域逐渐演化。明代《安南卫志》记载的土人跳鬼仪式,已显现出戏曲雏形。清乾隆年间,随着江西弋阳腔传入,布依戏终于形成完整形态。

在册亨县板坝保和班珍藏的戏谱里,斑驳的土布上记录着24个传统剧目。《罗细杏》中凄美的爱情故事,《胡喜与南祥》里的智斗恶霸传说,每个剧目都镌刻着布依人的集体记忆。最特别的当属《武显王闹花灯》,这部武打戏中融入了布依族传统武术铁链械的招式,堪称戏曲界的独门绝技。

二、方寸戏台的文化密码

布依戏的戏台堪称流动的艺术博物馆。竹篾编织的幕布上,手工刺绣的双凤朝阳图腾在桐油灯下泛着微光。演员们头戴的木质面具,用枫树脂混合矿石颜料绘制,历经百年仍色彩明艳。老艺人韦仕通家中珍藏的蟒袍,用蓝靛染制的土布缝制,衣袖处密布着鱼骨纹刺绣,暗合布依族鱼图腾信仰。

表演程式中的踩八卦步法最具特色。旦角移步时脚尖内扣,身形如风中细柳;武生腾挪时脚踏九宫,转折处突然定格的亮相,源自傩戏的煞罡技法。这些动作既是对汉族戏曲的借鉴,又完美融入了布依族祭祀舞蹈的韵律。

三、大山深处的文化守望

在者楼镇央绕村,92岁的黄朝宾依然坚持着传戏不过午的古训。每天清晨,他带着徒弟在古榕树下练嗓,用竹筒制作的勒浪吹奏出苍凉的引子。这种口传心授的方式,完整保留了布依戏特有的九板十三腔。其中苦腔的颤音技法,需要运用咽喉肌肉的特殊震动,年轻演员往往要苦练三年才能掌握。

每逢六月六风情节,十八个布依戏班会聚南龙古寨。戏台两侧高悬的牛角灯笼映照着演员的面庞,台下观众用芭蕉叶打着节拍。当《盖师相》的唱词响起时,整个山谷都回荡着布依语的古老韵律,这一刻,戏曲不再是表演,而成了整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场。

在这个速朽的时代,布依戏像深埋地下的陈年酒酿,越经岁月越显醇香。当年轻演员韦方雄将无人机航拍技术用于记录传统剧目时,古老的戏曲正在焕发新生。或许正如戏文所唱:江水九回转,山歌代代传,这流传七百年的艺术瑰宝,终将在现代文明的碰撞中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