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歌里的烟火人间:布依小戏里的生活况味
山歌里的烟火人间:布依小戏里的生活况味
黔西南的群山深处,当山歌的调子穿云破雾而来,寨子里的火塘便亮起了暖光。布依族人用歌声编织生活,以戏曲演绎人生,那些在山坳间传唱了百年的小戏,藏着这个民族最鲜活的生存智慧。这些诞生于田间地头的民间艺术,既是生活的镜像,也是心灵的解药。
一、山野间的生命剧场
布依小戏的舞台从不在雕梁画栋的戏楼,寨门前的古榕树荫、收割后的晒谷场、蜿蜒的盘山小道都是天然剧场。农人卸下背篓,用汗巾掸去尘土,转瞬间就化身戏中人。《八音坐唱》的艺人抱着月琴,八个音色各异的乐器此起彼伏,演绎着开天辟地的古老传说。这种源自宋代的说唱艺术,至今保持着坐唱的原始形态,说书人一袭靛蓝布衣,眉眼间流转着千年时光。
田间地头常上演的《打花包》,将布依青年男女的婚恋习俗搬上戏台。绣球般的花包在空中翻飞,山歌唱答间藏着试探与挑逗,围观的老者会心一笑,仿佛看见自己年轻时的模样。这种即兴发挥的活态戏剧,每个寨子都有独特的版本,就像山间流淌的溪水,永远鲜活。
二、泥土里长出的艺术
布依戏曲的唱腔带着山风的棱角,音调陡起陡落如山路盘旋。《竹筒情歌》里,男女对唱时突然拔高的尾音,像极了山巅飘过的流云。老艺人们说,这种唱法要让歌声翻过九十九道梁子,才能把心意送到心上人耳边。伴奏的乐器也取之自然,姊妹箫的双管共鸣模仿鸟语蝉鸣,牛角胡的呜咽声里藏着林涛阵阵。
戏文里满是山民的生存哲学。《金竹情》中遭遇旱灾的寨老,带着族人叩拜山神时唱道:石缝渗水滴滴贵,莫嫌竹筒接得累,道出对自然的敬畏。这些口耳相传的唱词,没有文人墨客的雕琢,却像山泉般清冽直白,将耕作的艰辛、婚嫁的喜悦、丧葬的哀思都化作歌谣。
三、古调新声的当代回响
在册亨县的三月三歌节,九十岁的戏班班主梁阿婆仍能唱全本《摇钱树》。她布满老茧的手指在月琴上飞舞,唱到财主欺压长工处,浑浊的眼里迸出精光。这样的非遗传承人,每个寨子都是活字典,他们记得每出戏的七十二种变调,三百六十个衬词。
年轻戏班开始尝试新编小戏,《云上人家》把脱贫攻坚的故事编成山歌剧,古老的八音坐唱配上了电子合成器。在抖音直播间里,头戴银饰的姑娘用布依语演唱改良版《敬酒歌》,评论区滚动着求歌词翻译的留言。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让深山里的艺术泛起新的涟漪。
夜幕降临时,戏台的火把渐次熄灭,但山歌的余韵仍在群峰间回荡。这些沾着泥土芬芳的小戏,既是布依人的精神图腾,也是中华文化基因库里的活化石。当现代文明的浪潮席卷山乡,这些用歌谣书写的民族记忆,依然在梯田的皱褶里生生不息。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