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越凌:梨园深处一剪梅

王越凌:梨园深处一剪梅

北京城南胡同里飘出一段《锁麟囊》的二黄慢板,婉转的唱腔惊起檐下栖息的鸽子。循声而去,朱漆斑驳的四合院门半掩,青砖地上零落着几片海棠花瓣,王越凌正对着院中老槐树练功,水袖翻飞间惊落一树晨露。

一、戏台深处有乾坤

王越凌的戏曲启蒙始于六岁。那年隆福寺庙会,父亲扛着他挤进人堆,戏台上武生一个鹞子翻身,金甲在阳光下迸出万点金星,从此在他心里种下戏瘾。十二岁考入北京戏曲学院附中,启蒙老师是程派名家李世济的关门弟子张砚秋。老先生授艺严苛,寒冬腊月里,王越凌踩着三寸厚底靴在冰面上练圆场,摔得膝盖淤青仍咬牙坚持,只因师傅那句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冰。

二、破茧时刻见真章

2015年长安大戏院《春闺梦》专场,成为王越凌艺术生涯的转折点。那夜他带妆候场时突发高烧,却在被纠缠陡想起婚时情景的唱段中,将程派幽咽婉转的声腔发挥到极致。当最后一句毕竟男儿多薄幸的拖腔戛然而止,剧场静默三秒后爆发出雷鸣般的喝彩。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傅谨在后来的评论中写道:王越凌的表演让人想起早春薄冰下的暗流,表面平静内里汹涌。

三、守艺人的新江湖

在短视频平台,王越凌的戏曲冷知识系列点击量破亿。他用年轻人熟悉的语言解读靠旗为什么有四根马鞭颜色代表什么,直播间里示范勾脸技巧时,会突然指着镜头说:这位同学别走神,胭脂要晕染到太阳穴才显英气。更带着学员在798艺术区办沉浸式戏曲体验展,让观众穿着戏服在装置艺术中即兴表演,他说:传统不是摆在博物馆的瓷器,而是流动的活水。

今年清明,王越凌回到母校教孩子们唱《穆桂英挂帅》。排演厅的镜子映出二十年前的自己,那时他总盯着镜中身影计较某个身段是否完美,如今更在意如何让镜外那些稚嫩的眼睛看见戏曲之美。窗外玉兰正盛,一如他心中永不凋零的梨园春色。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