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前幕后皆人生:走近北京曲剧名家许娣

台前幕后皆人生:走近北京曲剧名家许娣

北京护国寺胡同深处,总飘着若有若无的胡琴声。转过青砖灰瓦的院墙,一位身着素色练功服的女子正对着老梨树吊嗓,她便是许娣。这位扎根曲剧舞台四十余载的表演艺术家,用生命丈量着传统戏曲的厚度。

一、胡同里走出的曲剧传人

1958年出生的许娣,打小浸泡在京腔京韵里。胡同口的戏台子是她儿时的游乐场,街坊四叔拉得一手好弦子,三婶子的八角鼓打得脆生。十二岁那年,北京曲剧团招生,小姑娘揣着胡同里学来的几段唱,竟从千人中脱颖而出。

在曲剧泰斗魏喜奎门下学艺的日子,许娣尝尽了苦头。每天清晨五点,她站在什刹海边练喷口,冰碴子似的北风灌进嗓子眼;晚上就着月光压腿,青石板都能被汗水洇出人形。老戏迷们还记得,她初登台时因为紧张忘词,硬是现编了段唱把戏接上,倒成就了一段梨园佳话。

二、戏台上的千面人生

许娣的戏路宽得惊人。从《龙须沟》里泼辣的程娘子,到《茶馆》中八面玲珑的王掌柜;从《四世同堂》里隐忍的祁家媳妇,到原创剧目《黄叶红楼》中颠覆性的贾母形象。她总说:每个角色都是活生生的人,得往骨头缝里钻。

在改编自老舍作品的《正红旗下》,许娣塑造的姑母一角堪称经典。她设计的那段长达十分钟的独白,糅合了单弦、京韵大鼓的韵律,把市井妇女的泼辣与悲凉唱得荡气回肠。谢幕时,台下老观众抹着眼泪说:这分明就是我奶奶在世时的模样。

三、戏比天大的坚守

九十年代戏曲式微,剧团发不出工资,有人劝许娣转行拍影视剧。她却在长安戏院门口支起茶摊,给来往游客讲曲剧故事。当年师傅传艺时说,曲剧是京味儿文化的活化石,这根不能断。如今她带的徒弟里,既有科班出身的90后,也有慕名而来的外国留学生。

疫情期间,63岁的许娣带着徒弟们玩起了直播。没有华服浓妆,素颜出镜教网友打八角鼓,直播间里常能听见她爽朗的笑:老祖宗的好东西,得让年轻人觉得好玩才行!转眼间,曲剧选段在短视频平台收获了百万点赞。

从青丝到白发,许娣始终守着那方戏台。有人问她图什么,她指着魏喜奎先生题赠的条幅——宁穿破,不穿错。这六个字,道尽了戏曲人的风骨,也映照着一个艺术家的初心。护国寺的胡琴声依旧,戏比天大的故事,还在继续。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