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深处有清音:记京剧演员张文娟的戏里人生

梨园深处有清音:记京剧演员张文娟的戏里人生

暮春时节的广和楼戏台,一阵清越的唱腔穿云裂帛。台上旦角水袖翻飞间,眼角眉梢俱是戏。台下老戏迷闭目击节,喃喃道:这才是正宗的程派风骨。这位把《锁麟囊》唱得九曲回肠的,正是年逾花甲仍活跃在舞台的张文娟。

一、戏校时光里的晨昏

1968年北京南城胡同里,张家小院天不亮就飘起吊嗓声。十二岁的张文娟裹着母亲缝的夹袄,在结霜的院子里走圆场。那年她以小嗓清亮、身段挺拔考进中国戏曲学院,成了程砚秋再传弟子李丹林最年幼的弟子。

戏校档案里至今存着张文娟的练功簿:清晨五点抢背二十个,上午学《三击掌》唱腔,下午对《武家坡》身段。最苦的是冬天踩跷功,绑着木跷在青砖地上走台步,脚踝肿得穿不上布鞋。但每次路过恩师窗前,听见里头传来《春闺梦》的唱片声,她又咬着牙多走两圈。

二、破茧时刻

1983年长安大戏院的台毯上,二十五岁的张文娟迎来人生转折。原定主演突发失润,救场出演《荒山泪》的她,在夜织一折中展现出惊人的艺术爆发力。当唱到我不怪二公差奉行命令时,声腔如冰下暗流,哀婉中透着坚韧,连乐池里的琴师都红了眼眶。

这场演出后,业内开始流传程派有新声的说法。张文娟却悄悄回到排练厅,对照着程砚秋1934年的钢丝录音,逐字研磨脑后音的共鸣位置。她独创的气韵三叠发声法,既保留了程派幽咽婉转的特质,又赋予嗓音更明亮的穿透力。

三、氍毹之外

2008年某个秋雨绵绵的午后,护国寺胡同深处的程派艺术传习所里,五十岁的张文娟正在指导青年演员。她摘下头面,露出两鬓霜色,手把手教学生把握《文姬归汉》中行路的身段:胡笳声起时,脚步要沉而不断,像塞外朔风卷着黄沙...

十年间,她整理出七箱珍贵戏曲资料,包括手抄工尺谱、老艺人口述身段谱。疫情期间更化身网红,在短视频平台开设娟说戏曲专栏,用年轻人听得懂的语言讲解《六月雪》的哭腔技法。有网友留言:原来程派不是老古董,张老师的唱腔里住着现代人的魂。

如今每逢周末,张文娟仍会出现在正乙祠戏楼。当追光灯亮起,那个在幕条后候场的清瘦身影,仿佛还是五十年前胡同里练早功的少女。岁月带走了青丝,却把程派艺术的精髓,酿成了她生命里最醇厚的韵白。戏台两侧出将入相的帘幔开合间,一个甲子的光阴,都化作了台上那抹欲说还休的水袖。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