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新秀姚琳:在霓裳水袖间寻回老戏的魂
梨园新秀姚琳:在霓裳水袖间寻回老戏的魂
北京长安大戏院的戏台上,姚琳扮演的杜丽娘踩着碎步绕场一周,水袖轻轻一抖,台下票友们的叫好声便如春雷般炸响。这个三十出头的坤旦,用一折《游园惊梦》让老戏迷们恍然看见了六十年前梅葆玖先生的影子。
一、胡同深处起弦声
姚琳的戏曲启蒙始于宣武门外的胡同深处。八岁那年,她跟着爷爷去湖广会馆听堂会,台上刀马旦翻的云里前空翻,把小姑娘的魂儿都勾走了。爷爷是老票友,见她痴迷,便托人引荐到京剧名宿李毓芳门下学戏。
旧时学戏讲究打戏,李老先生教得严。天不亮就要到陶然亭公园吊嗓子,寒冬腊月里对着结冰的湖面练白口。有次姚琳偷懒少走了个圆场,戒尺啪地打在腿弯处,生生跪在了青砖地上。正是这份严苛,让她的基本功比同龄人扎实三分。
十七岁考入中国戏曲学院那天,师父把珍藏的银点翠头面交到她手上:角儿是戏喂出来的,不是捧出来的。这副光绪年间的头面,后来成了她每次登台的护身符。
二、守旧不泥古
2016年的青年京剧演员挑战赛上,姚琳交出了让人耳目一新的答卷。在传统《贵妃醉酒》里,她大胆融入昆曲身段,那段衔杯下腰的卧鱼动作,足足在练功房磨了三个月。评审席上的老艺术家们先是蹙眉,待看到她把杨玉环的醉态演绎得媚而不妖,纷纷颔首称妙。
年轻人总说老戏沉闷,其实是没演到骨子里。姚琳常带着学生泡在首都图书馆翻故纸堆,从泛黄的戏本里揣摩人物心思。她重排《锁麟囊》时,特意去天津拜访程派琴师,把民国年间的工尺谱重新校订,让失传七十年的春秋亭外原版唱腔重现舞台。
疫情期间的线上直播,她别出心裁用竖屏展示京剧妆容。描眉、贴片子、梳大头,两小时化妆过程吸引百万网友围观。有90后留言:原来凤冠上的点翠要贴二百多片羽毛,这才是真正的中国奢侈品。
三、戏比天大
去年中秋戏曲晚会上,姚琳带着戏校的孩子们表演《天女散花》。二十米长的绸缎在她手中化作漫天云霞,孩子们稚嫩的唱腔里透着老派的韵味。谢幕时她向观众深鞠一躬:这些孩子就是戏曲的明天。
每周六下午,姚琳雷打不动出现在正乙祠戏楼。这里不卖票,来的都是胡同里的老街坊。她常说:没有票友捧着,角儿就没了根。有次发着高烧唱全本《白蛇传》,谢幕后直接晕倒在后台,醒来第一句话却是问观众有没有喝倒彩。
今年开春,她在抖音发起京剧表情包挑战,把哭头叫头等程式动作编成现代舞步。看着年轻人用兰花指比心,用云手摆pose,这位年轻的老艺人笑得前仰后合:老祖宗的东西活起来了!
长安大戏院的霓虹灯下,姚琳正在为下周的《穆桂英挂帅》走台。幕布后的行头箱里,那副银点翠头面在灯光下泛着幽幽蓝光,仿佛在诉说一个关于传承的故事。戏台两侧出将入相的帘子轻轻晃动,恍然间分不清今夕何夕。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