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梨园:百转千回处,谁在守护戏曲的灯火?
京城梨园:百转千回处,谁在守护戏曲的灯火?
午后的湖广会馆,一缕阳光斜斜地穿过雕花窗棂,落在戏台中央。73岁的京剧武生张金来正在给几个年轻学员说戏,他手中竹板轻敲,突然一个鹞子翻身,蟒袍下摆翻卷如云,惊得檐角铜铃叮当作响。这个场景,恰似北京戏曲艺术的缩影——在钢筋水泥的都市森林里,一群人以最执着的姿态,守护着传承六百年的艺术火种。
一、百年戏楼里的前世今生
前门大栅栏的广德楼戏园,木质地板上的凹痕记录着几代名伶的足迹。程长庚在此开创京剧前三鼎甲的辉煌,梅兰芳在这里完成从青衣到刀马旦的蜕变。如今,每周三场的驻场演出中,北京京剧院286名在编演员轮番登台,平均年龄34岁的阵容里,90后演员占比已达四成。
数字背后藏着耐人寻味的细节:国家京剧院每年招收学员时,武戏演员的选拔比例从十年前的1:5陡增至1:15。37岁的武旦演员李佩红每周要完成4场商业演出,却仍坚持清晨五点去陶然亭公园吊嗓。她说:现在观众爱看《三岔口》的夜斗戏,我们就得把毯子功练得比祖师爷还精。
二、市井巷陌中的新芽萌发
鼓楼西侧的胡同深处,95后北大毕业生陈墨非的昆曲工作室总是彻夜亮灯。这个由12名名校毕业生组成的民间曲社,三年间将《牡丹亭》演进了798艺术区。他们开发的戏曲剧本杀吸引了两万多名年轻人,最远有从旧金山飞来的玩家。
北京市文旅局的数据显示,类似的自发性戏曲社团已达217家,注册会员超过1.8万人。在朝阳文化馆的百姓戏楼,65岁的退休教师王淑芬带着她的评剧班,用抖音直播《花为媒》,单场观看量常常突破10万+。她说:现在年轻人不是不爱戏,是要我们换个法子说戏。
三、薪火相传处见天地人心
中国戏曲学院2023级新生报到那天,京剧系主任徐超在花名册上划下第108个勾。这个数字比五年前翻了一番,其中来自山西、陕西等非遗大省的生源占六成。在昌平小汤山,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钮骠的庭院里,8名00后学员正在临摹乾隆年间的戏画,他们中有人能背诵整本《长生殿》的工尺谱。
夜幕降临时,长安大戏院的霓虹准时亮起。台上,第37代美猴王李阳鸣的金箍棒舞得密不透风;台下,来自密云的农民工张建军攥着皱巴巴的戏票,眼里闪着光。这一刻,台上台下两千人同呼吸的震颤,诉说着北京戏曲最真实的生命力——它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动在千万人血脉中的文化基因。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