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新蕊绽芳华——记北京京剧院新秀胡馨月

梨园新蕊绽芳华——记北京京剧院新秀胡馨月

在长安大戏院的雕梁画栋间,一袭水衣的胡馨月正在勾画虞姬的眉目。笔尖轻点间,那双凤眼渐渐凝起千年前的悲怆。这位北京京剧院最年轻的梅派青衣,正以她独特的艺术领悟,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绽放着别样的光彩。

一、戏脉相承的京城底蕴

北京的秋夜总带着几分苍凉,护国寺街的京韵大鼓声里裹着冰糖葫芦的甜香。胡馨月记得第一次随父亲逛前门老戏园子时,七岁的她被台上一袭白衣的杜丽娘摄住了魂魄。那水袖抛出的弧线像是把月光揉碎了洒在台上,从此她的生命便与戏曲结下不解之缘。

从中国戏曲学院附中到中国戏曲学院,十三年的科班生涯铸就了她扎实的功底。清晨五点的练功房里,她对着斑驳的镜子一遍遍练习云手;深夜的排练厅中,水磨腔的余韵在月光里久久不散。老戏迷们常说,这个丫头身上有股子老味儿,那正是京城百年戏脉浸润出的风骨。

二、守正出新的艺术探索

2021年的《凤还巢》复排现场,胡馨月对程雪娥这个角色提出了大胆的诠释建议。传统程派唱腔的幽咽婉转中,她融入了梅派的清丽圆润,在洞房一折里加入的转身抛袖,恰似白梅绽雪般惊艳。这种跨界演绎起初引发争议,但当她在台口唱出莫不是女儿家前生罪重时,满堂喝彩声印证了创新的价值。

在《太真外传》的创排中,她将昆曲的身段化入京剧程式。当杨玉环在长生殿前款款而行,那步步生莲的台步里既有传统跷功的功底,又带着现代舞蹈的韵律感。这种以古法为骨,以今意为魂的创作理念,让百年老戏焕发出青春气息。

三、薪火相传的梨园情怀

每个周日的清晨,胡馨月总会出现在西城文化馆的公益课堂。面对稚气未脱的小学员,她手把手教他们捏兰花指:要像拈着一片花瓣,劲在指尖,意在眉梢。有位聋哑学生通过触觉感受声腔振动学戏,她特意设计了一套身段语言,让无声世界也能触摸戏曲之美。

在京剧电影工程《霸王别姬》的拍摄现场,她主动向老艺术家请教剑舞要领。摄像机记录下的不仅是虞姬的最后一舞,更是一代代戏曲人技艺传承的接力。当她在乌江畔抛出那柄鸳鸯剑时,剑穗划过的弧光里,分明映照着千年戏曲的星河。

长安大戏院的幕布再次升起,胡馨月扮演的杨贵妃正在海岛冰轮的唱词中迤逦而行。月光透过戏楼的雕花窗棂,在她鬓边的点翠头面上流转。这个90后姑娘用青春续写着京剧的传奇,让古老艺术在新时代的土壤里,绽放出令人心颤的芳华。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