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新韵:武生孙子的守艺人生
梨园新韵:武生孙子的守艺人生
清晨五点,北京陶然亭公园的垂柳下,总能见到一个穿灯笼裤的青年在吊嗓子。寒暑不辍的晨课持续了十二年,从青涩的倒仓期到如今清亮圆润的唱腔,孙子用汗水在石板路上浇灌出属于武生的艺术之花。
一、梨园世家的血脉传承
孙子出生在京城著名的武生世家,祖父孙庆奎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红遍京华的活赵云。老宅院里的雕花木窗棂上,至今还贴着褪色的《长坂坡》戏单。父亲孙文斌却因文革断了功架,改行做了戏曲学院教鞭,这成了家族难以释怀的遗憾。
七岁那年,孙子在祖父八十寿宴上即兴表演《三岔口》摸黑开打,稚嫩的云手赢得满堂喝彩。老票友王三爷拍着大腿直叹:孙家的武戏魂儿又回来了!自此,文斌先生把书房改作练功房,将家传的三节棍对打绝活倾囊相授。
二、刀马旦背后的硬功夫
2015年长安大戏院的新春封箱戏,22岁的孙子顶替受伤的师兄出演《挑滑车》。面对满场挑剔的老戏迷,他踩着三寸厚底靴连翻七个旋子,腾空而起的鹞子翻身引得二楼包厢传来炸雷般的叫好声。谢幕时,汗透的胖袄在地毯上洇出个人形水印。
台下的孙子是出了名的戏痴。排演《八大锤》时,他查阅故宫武备库资料,发现传统双枪打法与史实不符,硬是拉着道具师傅改制出可拆分的鸳鸯枪。这种较真劲儿让老辈武生既摇头又欣慰:这小子倒把武戏文唱的理儿悟透了。
三、破茧成蝶的当代武生
去年中秋戏曲晚会上,孙子与数字艺术家合作的《元宇宙·雁荡山》引发热议。全息投影的山峦间,传统靠旗与赛博机甲碰撞出奇妙的化学反应。谢幕后,他脱下改良的LED护心镜,认真地说:武戏的魂在精气神,科技不过是新扎的靠旗。
如今在戏曲学院授课时,孙子总让学生们触摸他肩胛骨上的老茧——那是二十年勒靠绳磨出的勋章。周末的少儿戏曲班上,他手把手教孩子们拉山膀,仿佛看见三十年前那个在葡萄架下比划招式的小小身影。春去秋来,京剧武生的血脉在这座千年古城里静静流淌。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