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河之畔觅临川才子佳人共此乡

抚河之畔觅临川才子佳人共此乡

赣东平原上,一条碧波蜿蜒而过,这条名为抚河的清流,孕育了华夏文明史上最璀璨的文化明珠。当人们顺流而下,行至抚河中游,一座青砖黛瓦的古城跃然眼前,这里便是被誉为东方莎士比亚故里的江西抚州。

一、玉茗堂前说风流

临川故地,自古文脉昌盛。北宋时期,这里走出过唐宋八大家之二的王安石与曾巩。王安石在文昌桥头写下春风又绿江南岸时,或许未曾想到,六百年后,同乡汤显祖会在玉茗堂中铺开生花妙笔。这位弃官从文的戏剧大师,在《牡丹亭》中让杜丽娘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将东方人的情感哲学演绎得淋漓尽致。

文昌里古街至今保存着明代建筑群,青石板上仿佛还回响着当年文人墨客的谈笑。书院巷内,曾氏祠堂的飞檐翘角间,仍可窥见南丰七曾的治学风范。这些文化印记,如同散落在抚河两岸的明珠,串联起千年文脉。

二、水磨腔里听古今

夜幕下的文昌里,古戏台灯火通明。当水磨腔婉转响起,采茶戏特有的呀嗬嗨衬词在夜色中流转,观众席间白发老者打着节拍,稚童跟着哼唱。这种扎根乡土的戏曲形式,既有明代弋阳腔的遗韵,又融入了采茶劳作的韵律,成为百姓生活中的精神食粮。

在抚州戏曲博物馆,明代戏服上的金线刺绣依然闪耀,清代手抄剧本的墨迹清晰如昨。更令人惊叹的是乡村戏班,他们用扁担挑着行头走村串巷,在晒谷场上搭台唱戏。这种生生不息的传承,让古老艺术始终保持着泥土的芬芳。

三、文脉新枝映朝阳

临川一中校园里,青春的面庞正在排演《牡丹亭》片段。这些00后用现代审美重新诠释经典,让水墨丹青与数码投影在舞台上交织。汤显祖大剧院内,VR技术带观众穿越到《南柯记》中的槐安国,传统戏曲正以惊艳姿态拥抱新时代。

每年清明前后,海内外汤学研究者在玉茗堂遗址举办学术雅集。他们品茗论戏时,窗外的抚河春水正携着落花缓缓东去。古渡口新建的文化公园里,晨练老人哼着采茶调,与对岸高铁站的汽笛声遥相呼应,谱写着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这座被文化浸润千年的古城,从未停止生长的脚步。当文昌桥的月光洒在汤显祖雕像肩头,当校园里的读书声混着戏曲锣鼓传来,我们恍然看见:所谓文化传承,不在故纸堆中,而在市井巷陌的烟火里,在代代相传的血脉中。临川文脉,正如抚河之水,既映照着历史的星空,又奔涌向未来的海洋。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