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茶戏:茶山深处飘出的泥土芬芳

采茶戏:茶山深处飘出的泥土芬芳

赣南丘陵的晨雾还未散去,山坳里已传来清亮的山歌声。头戴蓝布头巾的采茶女背着竹篓,指尖在茶尖翻飞,随口哼唱的曲调在山谷间回荡。这缕飘荡三百年的茶山清音,最终在茶农的竹篓里发酵成一坛醇厚的戏曲佳酿——采茶戏。

一、茶篓里诞生的民间艺术

清乾隆年间的赣南山区,茶农们用竹篾编织的茶篓不仅盛满新采的嫩芽,更承载着劳作的喜怒哀乐。当腰酸背痛的采茶人直起身来,随手摘下茶树枝条作道具,模仿茶行掌柜的滑稽模样,即兴编演的采茶灯便在梯田间生根发芽。

这种田间地头的土把戏吸收着赣南文化的养分:安远茶篮灯的古朴身段,龙南茶灯戏的俏皮唱腔,宁都采茶调的悠扬旋律,在代代茶农的口耳相传中渐渐交融。每逢正月出灯,茶农们举着竹扎的茶篮灯走村串户,将生活里的家长里短都编成戏文,在祠堂前的晒谷场上演得活色生香。

二、三脚成戏的民间智慧

采茶戏,三脚班,两个小丑一个旦,这句流传民间的俗语道出了这门艺术的精髓。没有华丽的戏台,几块门板铺在祠堂前就是舞台;没有繁复的行头,日常的短衫围裙稍加点缀即成戏装。茶农们用竹片、木棍自制乐器,用方言俚语编织戏文,将茶山里的悲欢离合化作舞台上的嬉笑怒骂。

《睄妹子》里媒婆的夸张步态,《挖笋》中憨厚青年的笨拙身段,处处可见茶农对生活的细腻观察。丑角的鼻梁上点块白粉,旦角腰间系条彩绸,这些看似简陋的装扮,在茶油灯摇曳的光影中却焕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当《茶童戏主》的诙谐唱段响起,台下观众总能会心一笑,因为戏里演的都是他们自己的故事。

三、茶香浸润的戏曲之花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一出整理改编的《茶童戏主》让采茶戏登上大雅之堂。潘凤霞等名角用婉转的茶腔唱出茶女的柔情,用高亢的灯腔演绎茶农的豪迈。舞台上的茶篓、竹椅、斗笠不再是简单的道具,而是承载着茶山记忆的文化符号。

在赣州老城的巷弄深处,至今仍能听见票友们咿呀的练嗓声。年轻演员将手机直播融入传统唱腔,让茶山清音穿越云端。当夜幕降临,乡村戏台的灯光次第亮起,台上水袖翻飞,台下茶香袅袅,三百年前的茶山小调依然在青山绿水间生生不息。

如今的采茶戏,像一株深深扎根于红土地的茶树,既保持着山野的清新,又绽放着时代的芬芳。当都市剧场的幕布拉开,那些从茶篓里生长出来的故事,依旧能让现代观众在会心一笑中,触摸到中华戏曲最本真的脉动。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