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歌婉转菌飘香——寻访赣南采茶戏里的《捡菌子》
山歌婉转菌飘香——寻访赣南采茶戏里的《捡菌子》
在武夷山南麓的赣南山区,采茶女的红头巾总在晨雾中若隐若现。她们腰间斜挎的竹篓里,除了沾着露珠的茶芽,还藏着一段世代传唱的戏曲密码。当地老人说,要听懂这里的山水,得先听一出《捡菌子》。
一、菌子里的天地玄机
每年清明前后,湿润的松林间会冒出一丛丛褐顶白杆的松树菌。赣南客家人把捡菌子叫作打山珍,这不仅是生计所需,更是与自然对话的仪式。采茶戏老艺人李阿婆回忆,旧时捡菌要念山谣:三月菇,四月蕈,松针底下藏金银,这是向山神讨生活的规矩。
在传统剧《捡菌子》中,主角春妹的竹篮总也装不满。她不是在林间迷路,而是要绕过九曲十八弯的山路,把菌子送到心上人秋生的茶寮。这出戏的独特之处,在于将菌子的生长周期与情感发酵巧妙对应——菌伞初绽时春妹的羞涩,菌褶舒展时秋生的木讷,菌盖干瘪时两家长辈的阻挠,处处暗合着天地时序。
二、茶戏中的生命韵律
赣南采茶戏的矮子步在《捡菌子》里演化出独特韵味。演员屈膝半蹲,模仿捡菌时蹲走的身形,手中虚拟的竹篮却要始终保持平稳。这种上晃下稳的步法,暗合着客家人在山间讨生活的智慧——既要顺应地势起伏,又要守住生计根本。
剧中菌子调的唱腔更是妙绝。老琴师用树叶在喉间震动发声,模拟山风吹过菌伞的颤音;旦角清亮的假声忽然转为低回的喉音,恰似菌丝在腐殖土中蜿蜒生长。这种九转十八腔的唱法,让观众仿佛看见菌子在眼前破土而出。
三、乡音里的文化基因
2013年在安远县茶园村,笔者亲见七旬老艺人用火把照明演出《捡菌子》。当春妹唱到菌子无脚走四方时,台下观众齐声应和,声震林樾。这种互动并非偶然设计,而是源自客家人以歌代言的传统——山歌本就是在劳作中即兴对答的艺术。
当地文化馆保存的清代戏本显示,《捡菌子》原本是祭山神的傩戏片段。发展至今,剧中仍保留着踏罡步斗的傩舞元素。当春妹手持菌形傩面起舞时,观众看到的既是人间情爱,也是先民对自然的敬畏。
暮色中的赣南山村,戏台上的松油灯依然明亮。当最后一折菌熟茶香的唢呐声穿透夜幕,台下白发翁媪的眼角泛起水光。这出流传三百年的小戏,就像深埋地下的菌丝网络,默默连缀着客家人的精神血脉。或许真正的非遗传承,不在博物馆的玻璃柜里,而在这些湿润山风中依然鲜活的乡音乡情里。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