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园深处响锣鼓:采茶戏里那声勾魂的开茶园

茶园深处响锣鼓:采茶戏里那声勾魂的开茶园

晨雾未散的茶山上,一声清亮的唢呐刺破薄雾。老茶农放下背篓,嘴角扬起会心的笑:这是要开茶园了。在赣南绵延百里的茶乡,这句暗语代代相传,说的正是采茶戏开场的锣鼓声。这声穿透力十足的开茶园,既是茶农劳作的号角,更藏着采茶戏最精妙的艺术密码。

一、茶园深处的戏魂

清朝道光年间的《信丰县志》记载:谷雨前后,茶寮皆起戏班。采茶戏自诞生起便与茶事活动血脉相连。开春采头茶的清晨,茶农们卸下露水打湿的蓑衣,在茶寮前支起竹棚,三块门板一拼就是戏台。此时必先奏一段急促的锣鼓,用本地土话唤作开茶园,既是开戏的讯号,更是祈愿丰收的仪式。

这声特殊的开场,源自茶农特殊的劳作场景。茶芽沾露时最宜采摘,茶工们常在寅时(凌晨3-5点)摸黑上山。为驱散山间寒气,领头的茶工会敲响随身携带的铜锣,清越的金属声在群山间回荡,既提神醒脑,又能惊走野兽。采茶戏艺人将这种生产场景艺术化,创造出独具匠心的开场程式。

在赣南采茶戏老艺人口中流传着七分锣鼓三分戏的谚语。全套开茶园要奏齐开场锣、闹台锣、长槌锣等七种锣鼓经,时而如骤雨打新叶,时而似山泉过石隙。当主奏乐器勾筒(一种自制二胡)拉出第一个长音,观众便知:好戏开场了。

二、九腔十八调的密码

开茶园的独特魅力,在于它是一把打开采茶戏音乐宝库的钥匙。这段开场音乐完整保留了原始采茶调的九板十八腔结构:九种基本板式变化对应采茶工序,十八个唱腔段落暗合茶叶品级。老观众闭眼聆听,能辨出揉青的力度、炒青的火候。

在音乐人类学家采集的田野录音中,一段来自安远县的开茶园竟包含了七种调式转换。主奏的勾筒时而模拟山风穿林,时而化作春蚕食叶,细听还有布谷鸟的婉转啼鸣。这种以乐拟声的手法,正是采茶戏音乐最原始的基因。

不同茶乡的开茶园各有妙处。信丰版本多用切分节奏,似采茶女指尖翻飞;于都唱法则强调滑音处理,宛如茶篓在背篓中滚动。最绝的是崇义县的刀枪把子,将开山锄地的动作化为铿锵锣鼓,每声重击都踩着茶农换气的节拍。

三、永不褪色的茶香

2006年,采茶戏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在申报文本里,开茶园被特别标注为活态传承的核心载体。如今走进赣南的现代茶园,仍能见到这样的场景:年轻茶工手机放着电子音乐采茶,老师傅却坚持用老铜锣敲一段开茶园,说这样采的茶才有魂。

新一代传承人在创新中坚守根本。90后编导陈小雨的新编采茶戏《十八棵茶树》,将传统开茶园改编成交响乐版本。当西洋定音鼓模拟出春雨润土的闷响,电子合成器再现晨雾流动的质感,老戏迷惊讶地发现:那声穿越三百年的开台锣,依然带着新鲜的茶青气。

在龙南茶博园的露天戏台,每月初一仍保留着开茶园仪式。不同的是,现在的开场曲会加入无人机航拍的茶山实景。当4K大屏上露珠从芽尖滚落,舞台上的勾筒恰好拉出一个颤音,虚拟与现实在茶香中完美交融。这声古老的开茶园,正在书写新的传奇。

幕落时分,戏台边的老茶树枝桠轻摇。三百年前,或许正是某位无名艺人在这样的茶树下,第一次敲响了开场的铜锣。那声穿透时光的开茶园,既是戏的起点,也是茶的归宿,更是刻在中国农耕文明基因里的文化密码。当现代都市的霓虹照亮夜空,茶山深处的锣鼓声依然会在每个春天准时响起,提醒着我们:有些文化记忆,永远鲜活如初春的新茶。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