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茶戏里觅乡音:新田村戏曲社的守艺人生

采茶戏里觅乡音:新田村戏曲社的守艺人生

在赣南山区的晨雾中,新田村文化礼堂总会准时飘出悠扬的曲调。年过七旬的钟阿婆手持竹板,带着十几个年轻后生练习采茶戏的矮子步。这是新田采茶戏曲社寻常的清晨,也是传统戏曲在新时代生根发芽的生动注脚。

一、百年老戏的新传承

新田采茶戏可追溯至清道光年间,鼎盛时期全村能凑出六套锣鼓班子。这种融合了山歌小调与民间舞蹈的地方戏种,用当地方言演绎家长里短,在田间地头就能支起戏台。钟阿婆至今记得儿时看戏的场景:竹篾火把照得半边天通亮,台上的旦角甩着水袖唱《睄妹子》,台下观众应和着帮腔,连田埂上都站满了人。

随着时代变迁,传统戏班逐渐凋零。2015年村委会翻修祠堂时,在阁楼发现三箱泛黄的戏本,这个发现让几位老艺人坐不住了。他们带着修补好的《茶童戏主》《卖杂货》等剧本,挨家挨户动员年轻人学戏。最初响应者寥寥,直到返乡创业的90后林晓薇用抖音直播老艺人教戏,意外获得上万点赞,沉寂的戏种重新焕发生机。

二、戏台内外的薪火相传

如今的戏曲社像座微型戏曲学校。每周三晚的排练雷打不动:老艺人负责唱腔身段教学,年轻人则琢磨着把现代元素融入传统剧目。23岁的陈志刚将电子琴引入伴奏乐队,改编后的《钓拐》既有传统唢呐的嘹亮,又添了几分现代韵律。他们甚至把直播间搬到晒谷场,让天南海北的游子都能听见乡音。

更令人惊喜的是少儿戏曲班的成立。十来个茶戏娃娃不仅能完整演绎《挖笋》选段,还自发编排了采茶戏课间操。六年级的王雨欣说:以前觉得采茶戏是爷爷奶奶听的,现在发现戏里的故事比手机游戏有意思多了。今年元宵节,孩子们带着自创的《采茶新韵》登上县春晚,稚嫩的唱腔里流淌着文化传承的希望。

三、扎根泥土的活态传承

这个没有专业演员的民间社团,却摸索出一条独特的传承之路。他们拒绝将采茶戏搬进玻璃展柜,而是让戏曲回归生活场景:春茶开采时在茶山搭戏台,腊月集市的年货摊旁唱贺岁戏,把新创作的《电商进山记》演给做直播带货的乡亲们看。这种戏随人走的方式,让古老艺术始终保持着泥土的芬芳。

去年重阳节,戏曲社受邀参加省非遗展演。当满头银发的老艺人与青春洋溢的年轻演员同台谢幕时,台下观众自发喊出好啊的喝彩声——这正是采茶戏最传统的互动方式。此刻,戏里戏外,传统与现代,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祠堂前的百年香樟树下,新搭的戏台正在为秋收演出做准备。钟阿婆抚摸着褪色的戏服箱说:采茶戏就像山里的映山红,看着不起眼,但年年春天都会开满山坡。当年轻社员们调试着直播设备,准备把秋收戏同步传到短视频平台时,祠堂飞檐下的铜铃在风中叮咚作响,仿佛在应和着这个古老戏种的新生。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