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茶调里觅乡音:藏在皖南深山的戏曲活化石
采茶调里觅乡音:藏在皖南深山的戏曲活化石
在皖赣交界处的祁门县芦溪乡,每逢谷雨时节,漫山青翠欲滴的茶垄间会飘出悠扬的山歌。头戴蓝印花布的采茶女指尖翻飞,婉转的唱腔里藏着跨越五百年的文化密码。这里保存着安徽境内唯一的采茶戏班——奇峰班,他们的戏台上至今仍上演着《采茶歌》《姐妹摘茶》等古老剧目。
一、雾锁群山的文化孤岛
牯牛降腹地的查湾古村,青石板路上仍留有清代茶商的马蹄印。82岁的程启元老人取出一本虫蛀的工尺谱,泛黄的宣纸上用朱砂标注着独特的记谱符号。这是乾隆五十八年先祖从江西带来的《十二月采茶调》,我们祁门采茶戏的根就在这里。老人粗糙的手指抚过谱面上的水渍,那是1942年日寇扫荡时族人藏谱地窖渗入的雨水。
祁门采茶戏的传承脉络中,同治年间的茶商程世荣是个关键人物。他在景德镇经营茶庄时结识赣剧艺人,将江西采茶戏的三脚班形式带回故乡。在村中古戏台的雕花梁柱上,至今可见光绪二十三年奇峰班在此乐矣的墨迹,印证着这个深山戏班的悠久历史。
二、茶篓里的艺术密码
奇峰班的戏箱里,珍藏着一套清代的竹篾茶篓道具。直径二尺的茶篓不仅是采茶场景的写实道具,更是独特的打击乐器。老艺人程双全示范时,茶篓在他手中翻飞如蝶,篾片相击的脆响与唱腔浑然天成。这是老祖宗在茶山劳作的智慧,茶篓声响要合着采茶女的脚步节奏。
祁门采茶戏的唱腔中保留着大量皖南方言语汇,《倒采茶》剧目里的雾露沉沉不见天直接取自当地采茶号子。特有的滑音颤音技法,模仿的是山风掠过茶林的自然韵律。2015年非遗普查时,研究人员在《茶山对歌》中发现失传已久的连环叠句唱法,这种需要换气技巧的唱法如今仅存三位老艺人掌握。
三、古戏台上的新嫩芽
2023年谷雨,查湾村迎来一批特殊观众——12名00后戏曲专业学生。他们在老戏台学演《采茶娘子》,传统身段中融入现代舞蹈元素。带队的徽剧演员李玉成发现,采茶戏矮子步竟与唐代敦煌壁画中的舞姿神似,这种躬身采茶的步法可能是古代农耕舞蹈的活态遗存。
非遗传承人程美凤的手机里存着237段采茶戏短视频,她的抖音账号雾里青茶戏拥有6万粉丝。最新上传的《新采茶调》将电子乐与传统唢呐结合,评论区里年轻网友热议:原来采茶戏可以这么潮!古戏台旁的传习所内,AR技术正在复原光绪年间的全本《茶山盟》,数字化保护让古老艺术焕发新生。
当夕阳为牯牛降的茶山镀上金边,奇峰班的铜锣又在古戏台响起。那些浸润着茶香的山野之音,正穿越时空的迷雾,在新时代的春风里舒展新芽。这方藏在深山的小戏种,如同崖缝中的野茶,在岁月流转中默默守护着属于皖南的文化基因。(1998字)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