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戏曲名家的三要三不要:这样提问才能挖出真东西
采访戏曲名家的三要三不要:这样提问才能挖出真东西
采访戏曲名家不是追星,更不是走马观花式的打卡。面对这些在梨园行当浸润数十载的老艺术家,如果只会问您觉得戏曲应该如何创新这类空泛问题,不仅会让采访对象兴味索然,更可能错过深藏于水袖翻飞间的艺术真谛。笔者曾多次参与戏曲名家专访,总结出这份问戏三要诀,助您避开采访雷区,问出独家故事。
一、要问活历史不问教科书
每个戏曲名家的成长史都是一部活态戏曲史。不要满足于让受访者背诵戏曲常识,而要引导他们讲述亲身经历的行业变迁。比如问梅派青衣李胜素:1990年代您从河北梆子转学京剧时,地方剧种生存环境发生了哪些具体变化?这个问题能带出戏曲市场化初期的珍贵记忆。
具体可深挖:
-第一次登台的细节(服装是否合身/师父在侧幕的叮嘱)
-特殊年代里练功的土方法(农村土台练水袖/用煤油灯照明吊嗓)
-抢救濒危剧种的真实案例(如何恢复失传的鬼步技法)
二、要问手上活不问场面话
真正懂行的提问要落在四功五法的实处。采访裴艳玲时若问您如何看待戏曲程式化表演,不如问:《夜奔》中'走边'的身段,您为何要加入三个停顿?这种专业问题能让名家眼睛发亮,掏出压箱底的绝活。
进阶提问策略:
1.对比不同流派处理同一唱段的区别(程派《锁麟囊》换气口设计)
2.请教具体剧目的二次创作过程(新编历史剧如何设计武打套路)
3.探究日常训练秘诀(65岁名家保持踢枪准头的独门方法)
三、要问未来说不问车轱辘话
避免陷入传统VS创新的老套辩论。试着问:如果让您给00后戏校学生列必看的三出折子戏,您会选哪几出?为什么?这种设问既包含艺术判断,又暗含传承智慧。曾有位老生名家给出令人意外的答案:除了《文昭关》,还要看日本能剧《隅田川》——由此引出跨文化借鉴的真知灼见。
可延伸方向:
-数字技术具体应用场景(全息投影在《牡丹亭》中的合理边界)
-戏曲教育的痛点改革(是否恢复打戏训练方式)
-跨界合作的得失总结(与交响乐团合作《贵妃醉酒》的声场调试)
采访结束时不妨加个快问快答环节:您觉得哪出戏最能代表中国戏曲的精髓?如果穿越回科班时代,会给年轻时的自己什么建议?这些闪电问题往往能激发出最本真的回答。记得某次采访,京剧名家突然哽咽:真该早点明白,髯口甩动的幅度就是人生的分寸...这样的金句,往往诞生于提问者搭建的专业对话场域之中。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