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蜜忙时唱哪般?漫谈传统戏曲里的蜂农戏
采蜜忙时唱哪般?漫谈传统戏曲里的蜂农戏
在皖南山区采风时,偶遇几位养蜂老人哼着咿咿呀呀的调子整理蜂箱。凑近细听,唱词里既有金翅儿扑棱棱,又有蜂王坐殿分九房,俨然一出蜂农生活的活态演绎。这让我想起戏曲界常说的蜂农戏,这个流传于民间却鲜见记载的独特剧种,究竟藏着怎样的前世今生?
一、蜂农唱本里的生计经
明代《农政全书》记载养蜂人以歌谣传技法,清代徽州府志更明确提到蜂户有工尺谱。在皖赣交界的深山里,至今流传着用采茶调改编的《摇蜜歌》,唱腔轻快处如蜂群翻飞,沉郁时似蜂房低吟。老辈人回忆,过去每逢立夏摇蜜,蜂场里此起彼伏的唱和声能响彻整面山坡。
这些曲调绝非随意哼唱。徽州大学收藏的民国手抄本《蜂事谣》显示,从惊蛰开箱看蜂王到寒露割蜡封蜂房,二十四节气与养蜂要诀都被编成韵文。更精妙的是用【山坡羊】曲牌唱蜂群分家,以急促的板眼模仿蜂群骚动;用【清江引】慢板吟冬藏蜜,唱腔悠长得像凝固的琥珀。
二、戏台内外的蜂影翩跹
专业戏班虽无整本蜂农戏,但传统剧目里处处可见蜜蜂意象。黄梅戏《打猪草》里,村姑用蜂儿作比唱道:三月采蜜四月忙,好比那工蜂绕蜂王;越剧《九斤姑娘》中,养蜂世家的女儿以蜂箱测试求婚者智慧。这些细节透露出农耕文明对蜜蜂的独特认知。
在江西广昌的孟戏遗存中,保留着戴蜂形傩面的祭祀舞蹈。艺人们踩着八卦步,双手作振翅状,模拟蜂群越冬时的团簇形态。这种源自古代蜡祭的仪式,将蜜蜂的勤勉与族群繁衍的期盼融为一体,堪称戏曲活化石。
三、即将消失的甜蜜吟唱
随着活框养蜂技术普及,传统蜂农戏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正在消失。在浙江江山,最后一位能唱全本《摇蜜十八拍》的老人已九十高龄。他颤巍巍地比划着告诉我,旧时学养蜂先得背会三百六十句蜂谣,如今后生用手机查资料,谁还记这些老调调?
值得欣慰的是,非遗保护工作者正在抢救这些甜蜜记忆。在湖北神农架,音乐学家用声谱仪分析出蜂农唱腔与野生中蜂振翅频率的奇妙共振;安徽祁门则把《蜂王令》改编成童声合唱,孩子们清亮的嗓音里,仿佛有千万只蜜蜂掠过山花烂漫的春天。
夕阳西下,养蜂老人收拾完最后一只蜂箱,又哼起了那支不知传了多少代的曲儿。沙哑的唱腔在山谷间回荡,与归巢的蜂群和鸣成趣。这穿越时空的合奏提醒着我们:那些浸润着汗水的古老吟唱,不该随着蜜糖的香气飘散在风里。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